《西游记》中对现世的思考还在于展示了人的成长。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毛病,他们都不完美,但在取经过程中,每个人的缺点充分地展示出来,让他们逐渐认清自己,展现了鲜活的人物成长。同时,读者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
《西游记》中,所有的主人公都不是完美的:唐僧软弱,偏执,轻信;猪八戒懒惰,贪吃,好色;沙和尚平庸,温驯,缺乏主见。
孙悟空刚出场时,天性纯良,认真学艺,谦虚谨慎。在被封为弼马温之后,也是认真敬业,书中说他“昼夜不睡,滋养马匹”。在他的努力之下,千匹天马,全都肉肥膘满。他认为自己是“齐天大圣”,可与天齐,可是天庭却并不认可他,连蟠桃大会都不邀请他,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孙悟空决定反出天庭,玉帝老儿的位置让自己来做。可惜,个人再有才干,能力再突出,也是斗不过团伙的,被压五行山下代表着孙悟空第一次创业失败。
在跟随唐僧西行的旅途中,“一生受不得人气”的孙悟空要不断忍受唐僧的气,紧箍咒就是他的修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历险,孙悟空逐渐学会了放下内心的傲慢,学会了合作和关心他人。
“真假美猴王”一段,六耳猕猴最终被孙悟空打死,说明悟空最终自觉地接受了对自我的规范和驯服。因为无论人们如何标榜自我和个性,心中也都清楚,自我不可能无限膨胀,要在个性自由和社会规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悟空的选择,正是他成长的表现。
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西游记》中你最喜爱的人物是谁?答案是:猪八戒。真是非常奇怪,猪八戒好色,贪吃,懒惰,时不时还向唐僧进谗言,坑害孙悟空。说来说去,猪八戒简直一无是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他呢?
那是因为猪八戒更像我们身边的朋友或者我们自己。他永远无法抑制本能的冲动,饿了就要吃饭,累了就要歇着,遇见美女就走不动路,遇见困难就要分行李散伙。猪八戒不虚伪,不假装,直来直去,坦坦荡荡,简单得像个孩子。这只猪替我们实现了那些想做,却又无法去做的梦想,那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八戒是一只自在的猪:他从来不会压抑自己的任何一种情绪,疲惫、冲动、愉悦、愤怒……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表现在外,像个孩子一样,因此唐僧也对猪八戒十分偏爱。猪八戒自己就说,师父“常时疼我爱我,念我蠢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猪八戒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沙和尚有一个著名的段子。据说,沙和尚在《西游记》里只有三句台词:“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虽然是段子,不过也可以看出他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没有什么本事,没有什么存在感。
路上遇到磨难时,他都任劳任怨,从不像八戒一样偷奸耍滑,哪怕经常被八戒坑。但是,遇到需要决断或者承担责任的时刻,他却很少主动发表意见,只是随大流而已。唐僧要念紧箍咒,他不会阻拦。唐僧要写贬书驱逐悟空,他帮着取纸笔。
之前被贬谪的经历,几乎摧毁了沙和尚的信念。他变得冷漠、消极、被动、胆小,不愿和强者对抗,除了个人的解脱,其他的都不放在心上。这大概就是沙和尚最后只修成了金身罗汉的原因。罗汉,在小乘佛教里是最高的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认为,罗汉不过是“自了汉”——只注重自己的解脱,不愿普度众生。看看沙和尚在取经途中的表现,我们就知道,他大概确实也只配得上这个果位。
《西游记》中的取经之旅,实际上呈现的是人生百态。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猴子,也有一只猪;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如唐三藏,有时像沙和尚。在嘲笑主人公们犯下的错误的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犯下的类似的错误。
但取经团队中的几位主角,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他们的性格:唐僧的慈悲,悟空的骄傲,八戒的天真,沙僧的沉默。修行不是将自己打磨成标准化的“完人”,而是在保留个性的前提下,实现自我的升华。成功的道路在哪里?恰恰存在于自我之中。我们的个性特点,就是我们成功的契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