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这个现象兴起,本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无非类似于花鼓之乡,瓷器之都之类的一个亚文化现象。无非是家族传承,口传心授的宗族现象。
明清两代,也是皇权制度的末期。皇权制度下的郡县制度的成熟期,远远不是现代的组织管理体制,所以,做官是举人、进士读书考试选拔制度限制的,比现在考公务员名额有限多了。一旦鱼跃龙门,以后是否得意再说,做官是一定的。
以前做官,要组织班子,好的师爷类似智囊,类似干活的团队的灵魂人物,不可一日有缺。所以必须找个好的师爷。在明清两代,绍兴确实出师爷最多。以致有“无绍不成衙”之说。原因也很多,绍兴是南方城市中比较重视读书的地方,念书人基数一大,落选的人必然也多,做官不成,务农也难,做吏也是一个选择,师爷尤其是不错的选择,酬庸亦丰,也有不少暗权利的操作空间。这里边的典故很多。加上出过不少名师爷,等于口碑就起来了,组织班底的知府、巡抚等等,都不惜代价延揽人才。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师爷”是需要高度专业的,几乎包揽政府内部所有实务,司法、刑名、钱谷、公文、书信、会客、通气、应酬、谋划等等。所谓一文入公门,九牛拔不回,其中要害,不足为外人道。上下厉害是要断送人命和仕途的。所以,既要熟悉官场规则,又要了解民间风土人情,还要通晓各种实务。有能力的师爷,可以帮助官老爷飞黄腾达,不好的师爷能把你毁于一旦。能不慎重吗?
加上,既然这个行业那么有前途,就不方便外传便宜别人,所以就在绍兴一地以亲亲血缘的关系秘宣。遂成一景,台湾作家高阳就写过这个事情。《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未斋,就是乾隆年间的绍兴人,也是著名师爷,说过“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可见一时之盛。
但是师爷的名气慢慢地开始不好,原因也很多,譬如说师爷做具体事情,有些事就比较具体,上头吩咐可以做,但到了师爷那里,就可能碰到操作问题,有时候不免有索拿卡要的事情,当面得罪不起,背后难免腹诽乃至口怨。
另外也确实,涉及到立场,既然是为官家服务,为钱服务,潜规则和暗权力的渗透是必然的。师爷们既然为官家“揩屁股”,找人背黑锅,推卸责任等等,就必然走里外不一的路子,那就要深文周纳、构陷罗织,这里就有很多见不得人的肮脏和龌蹉,时间一久,外面的风议当然也不会好,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少数的师爷,妙手一笔救人一命的事情也挽救不了名誉。
所以,到了中晚清,师爷一职,让人望而生畏,绍兴师爷一词,贬义的色彩很重,尤其是笔战方酣、咬牙切齿的时候。不堪的是什么?这就已经不是辩论争理,而是人身攻击了。
鲁迅的家族中,有过10多人当过师爷。鲁迅的爷爷好骂人,周作人说这是“师爷学风”。鲁迅深恨这一点,不肯做,当然也不肯学,才去江南水师学堂,不惜做妈妈眼中跟洋鬼子学的,没有灵魂的人。所以听别人用这个攻击,焉能不来气。
这个攻击恶毒在哪里?一个就是所谓刀笔吏笔法,深文周纳,罗织罪名,骂人之处深而恶毒,所谓师爷气。但这还不算还不算狠,狠是狠在,意思站在背后教唆青年的意思,结合拿苏共卢布的谣言,那是要人命的。所以鲁迅反击,也是不留余地,檄文传诵一时,《论资本家的丧家的乏走狗》。
苏雪林之流,不问历史青红皂白,贸然介入前辈恩怨,也攻击鲁迅“师爷气”,还被胡适教育过,这是后话。
所以,大体上,说鲁迅“绍兴师爷”是出于贬义,绝非善念。
台湾蒋勋老师在讲座中专题讨论鲁迅文章,竟然被认为这个称谓是表扬、褒扬,说是为不识字的文盲的农民弄懂诉讼和契约等等。估计是想当然的多,出身优渥的知识分子,即使学贯中西,有时乌龙起来,很天真,也很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