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里的小伙伴说:因为儿子不喜欢幼儿园,因为老师不关心自己的孩子。
于是就开始不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
第一反应,我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不被老师关心和爱护的父母那种难受的心情。
因为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宝贝,都是掌上名珠。我们怎么可以容忍别人对我们的掌上明珠的忽视呢?对吗?
但是因为这种难受的情绪出发而做出不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作品,就对吗?
我们来看看这个决策背后的逻辑:
1)因为我的孩子不喜欢幼儿园,因为我的孩子没有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我就不完成你布置的手工作品,我就不配合老师布置的其他作业。让老师没有差可交,让她难堪。
这种行为,倘若是小孩子也就罢了。但是大人也支持,我总认为哪里不对。
基于自身好恶而做出的判断和决策,大概率是有偏差的。
用抵抗交作业,不配合的态度来向老师宣告自己的不满,本质上是一种把自己放在受弱小的位置中,更是一种小孩子的赌气行为。
“难道没有更成熟的方式吗?”
以自身的情绪出发做任何决策和行动,很难有成长。
教育,成长都是反人性的。意味着,成长不一定是快乐的,开心的,舒服的。
那么是不是在你不喜欢这个老师,就可以不做他布置的任何事了呢?
诚然我们父母可以通过转校来大概率让孩子遇到好老师,然而人生那么长,你总会遇到几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没有那么喜欢的人)
那么是不是你不喜欢这个学校,你就可以不学习了呢?
长大以后,工作了,当你不喜欢这个工作,就可以敷衍对待了呢?
是啊,现在这个时代不是提倡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更能有成就么?
我诚然相信,喜欢确实可以让内在能量更顺畅的可以用在提升技能上。
但是如果你的不喜欢,是因为你逃避工作提升技能时,那种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厌烦时。是因为你的低能力不胜任工作的不适感,带来的不喜欢,如果你逃避这种“不喜欢”,那么恭喜你,你也逃避了成长。
当然当家长支持孩子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或者不喜欢学校而随意的对待学习时,那么就是在向孩子传达,你可以以自己好恶为中心,去要求外界任何人。这不是自私吗?
这不是从小就在教孩子如何做受害者吗?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老师没有那么关注我,不代表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我不喜欢老师,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自己的成长。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老师没有那么关注我,不代表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我不喜欢老师,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自己的成长。
老师的关注,老师的喜欢,是很好的让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外部动机。
但我们不应该过度强调和依赖外部动机的,只有内部动机才能长久持续。
而现在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外部动机,而忽略孩子内部动机的培养。
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有挤出效应。
即:孩子容易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而学,为了父母而学(外部动机),而忘记了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的(内部动机)。
我也曾经因为不喜欢幼儿园老师的某些行为,而刻意的不去配合老师做一些事情。
但是后来认为,老师的不良行为是她的错,我怎么可以用老师的错来惩罚自己。只要她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对我的孩子以及我们有帮助,我们就应该去做。
例如这一次手工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体会到变废为宝的乐趣,更和孩子一起做成了一件事。
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一次高质量的陪伴,一次和孩子安全感的加注。
如果因为不喜欢而不做,我们会错过那么多有意义的陪伴。
而做手工的意义更为深远,我们在用废弃的材料来做成一个漂亮的小房子。
是让孩子体会如何无中生有创造美好。未来在他遇到困难,抱怨资源不足,我们可以告诉他,咱们当年用废弃物做出漂亮房子的事,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
我们从来都不匮乏,我们需要的从来都在。仅仅需要的是我们发挥创造的眼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