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是平凡人平凡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
《血色浪漫》里钟跃民用拳头征服了狱霸,惩罚他三天不准吃饭。第三天的时候那小子实在忍不住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下一个窝头往嘴里塞,而钟跃民速度更快,一拳挥过去,打掉一颗门牙,刚咬进口的窝头也落了下来。一堂堂七尺男儿,哭的稀里哗啦:不能这样欺负人,我都两天没吃东西了!
可见,吃,是人的本能,是维持生命也是维持尊严的那根脆弱的底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跟吃有关。汉字的“口”字,是仅适用于家庭范畴的单位词,“你家有几口人啊?”如果是用于集体,我们都只用“个”,“你们那儿有几个人啊?”因为肩负家庭的人,都会为了家里的那几张嘴而努力奋斗。
有这么一群人,为了自己的嘴,家人的嘴,为了这一家几口,把吃做成了极致,做成了事业,做成了传奇,做成了乡土文化。
他们是被称作“非遗传承人”的一群重庆人。
还有一些人,日子过好了,饱暖思淫欲,在一个秋天的一顿大餐后,喝茶聊天养秋膘。聊着聊着,20年前的梦想跳了出来,如一道诱人的美食,必须要吃到嘴里,心头才放得下。于是这些人自费自驾自虐,开始做吃饱了撑的那种事。
他们是三个土生土长的重庆文化人,大名:罗磊,华勇,晋毅。这三个年近半百的崽儿,花了两年时间,出版一本书,记录了那群把吃作出花儿来的“非遗传承人”。还信誓旦旦要做续集,写遍重庆的会玩的会唱的会演的“非遗传承人”。
这本书的名字叫“重庆宝贝—美食”,貌似他们把吃这件平凡的事情给上了价值。
今天去参加这三个人的新书发布会,那个罗磊不愧是舞文弄墨的,侃侃而谈一个多小时,用词准确,逻辑清晰,让听者浑身通畅。会说话的人就是不一样,让你忘记他的其貌不扬。我想问他一个问题,他行云流水的说着,没给听众插话的机会。
会后获赠一本有他们仨签字的书。我本俗人,在我的价值观里,吃吃喝喝走走看看,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拿到这本书,一口气就读下去了。
杂酱里的瘦肉率得是65%的万州杂酱面李庆刚,80多岁守在灶火前焖血豆腐只请不卖的曾树民,把米浆一圈圈烙成一盘蚊香状的灈水绿豆粉为家则刚的弱女子徐小丽,利用杠杆原理为蔬菜脱水制成松溉(读“既”字,作者再三强调)盐白菜的王祥,把像山间翻滚的巨龙般的拇指粗的面条折服成千丝万缕的北泉水磨手工面的肖浪……
四十一个非遗传承人,为己为家的信仰和奋斗,都在他们制成的美食里,以时间为文火,以专注为调料,把平凡的事情做成了传奇。
但那三个走遍重庆各个区县蹭吃蹭喝的文化人,硬生生用一支笔一架摄像机把他们拉下了神坛,还原了一个个为吃而挣扎,为吃而奋斗的平凡的人生。
东溪腐乳的李家,从业四五十年,初衷只是为了让幺儿吃的多吃得香,像不像你我的外公外婆满屋追着往我们嘴里塞饭?为了孙儿婚礼酿桂花酒的贾氏,有没有让你想起在婚礼上落寞的新娘父亲?怀揣“千人,千店,千万”计划的黔江鸡杂传人苏康,是不是你我身边无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年轻人?
顺着《重庆宝贝—美食》这本书的踪迹,可以尝遍重庆美食,而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还有一种平凡的生活让你感动。
作者在序和后记里感谢这群以匠心亲力亲为制作美食的非遗传承人,感慨这群平凡的人给了他们最多的感动。而历时两年,跑了三十个区县两万多公里,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自称笨人的三个重庆崽儿,也让我这个外乡人深深感动。
重庆的走红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有那么多平凡的人,默默地坚守乡土情怀,也有那么多不平凡的人,坚定地传播乡土文化。
食物之所以美,是承载了乡愁。所以吃这件事,说到底了,还是不平凡。就像《重庆宝贝—美食》这本书,因其可珍藏可馈赠的价值,变得不平凡起来。
但如果他们的文字更重庆范儿一点儿,或许重庆人会更喜欢,就像听到重庆言子儿,发自内心的共鸣。
咱不是喜欢边吃边聊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