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
技工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包含三个主题的系列,包括:
1、技能培训设计的三项要素(点击查看)
2、技能型知识的萃取方法(三篇:应用场景、知识图谱、知识萃取)
3、技能训练主要方法
前几天分享了第一模块,今天发出的是第二模块的第一篇。
1 技能的知识结构
关于技能的知识结构,主要结论是:
(1)技能是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2)技能对应的知识类型是过程,也就是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的知识总和。
工作任务是达成结果所需要完成的所有动作。解决问题是以问题形式定义工作任务及其目标或结果。
两者是可以互换表达方式,比如“安装宜家家具”是一种工作任务表达方式,“如何安装宜家的窗帘?”这是一种问题的表达方式。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罗列的方式不一样,工作任务描述一般是从岗位的职责出发进行罗列的,而解决问题一般是从业务问题出发进行罗列的。

2 界定工作的应用场景
工作任务的定义一般结构如下:动作 + 动作对象。
例子:维修空调、管理时间、辅导员工、培养下属等。
在表述任务对应的知识点时,也经常表述为一个名词的结构,比如空调维修、时间管理、员工辅导、下属培养等。
尽管技能型知识对应的是工作任务,但课程开发的第一步不是定义工作任务,而是梳理工作任务以对应的应用场景。
这是因为,将工作任务务作为课程起点,通常有两个问题:
(1)很难找到:工作任务背后有一个通用的知识框架,而这个框架在这类工作的所有应用环境都适用的。
(2)即使找到一个这样的框架,学习者学习之后也很难应用,应用通常有一个行为转化的难题。
原因是,这样的工作任务缺乏动作、动作对象、时间、地点这样的场景要素,是一个抽象的描述,即使有一个通用的知识框架,应用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障碍。

3 一个案例:《时间管理》课程选题场景
我们拿《时间管理》为例,说明这两个问题。
一般的《时间管理》课程,核心知识是时间管理二维矩阵(如下图),这个矩阵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工作任务的优先度处理策略,也就是看看手头上的工作,哪些是要先做的,哪些是可以后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
这是时间管理吗?似乎叫时间分配更合适。

如果去豆瓣搜索一下时间管理相关的标签,你会发现时间管理的理解至少有以下三个:
-
有条理地处理工作或日常事务
-
如何在一个时间段内干完更多的活?
-
如何提高个人在一个时间段的产出效能?
这三个定义,对应的知识框架很不相同,我找到的知识框架是这样的:
-
有条理地处理工作或日常事务(GTD时间管理技能)
-
如何在一个时间段内干完活?(番茄工作法)
-
如何提高个人在一个时间段的产出效能?(要事第一法则+时间管理矩阵)
这些知识框架相互之间其实不通用的,但它们似乎都和时间管理有关系。所以,这个任务的课程开发,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到底什么是“时间管理”?
列举和定义一个工作任务的细节,就是定义任务的应用场景。
任务的应用场景,需要列举和定义动作(A)、动作对象(O)、发生的时机(T)、发生的地点(P),这四个组成场景的要素有一个变化,就是一个新的场景。
而场景定义的标准只有一个:四个要素不需要继续分解,就可以辨认和理解的。
比如,时间管理这个定义,就不是一个场景,因为:为了可辨认和理解,“管理”需要进一步分解,“时间”也需要进一步澄清。
实际上,按上面所述,澄清之后,时间管理的应用场景包含三个:
(1)处理日常事务
(2)定时完成工作
(3)提高时间的产出效能
有这样三个场景,是不是在课程中必须包含这三个场景的知识框架呢?
回答是:不一定。场景的选择取舍,通常有比较大的主观性,与场景是不是高频发生?是不是对业务结果的达成有关键影响?甚至,业务场景的学习人数也有关系,这里就不展开了。
只探讨学习技术层面的处理策略。
在普通的课程设计框架中,可以设计为三门课程,也就是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应用场景,一个应用场景有一个独特的知识框架。
在项目式的课程设计框架中,可以设计为一个波纹任务的技能熟练模型。在这个框架下面,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连接成连环递进的三门课程。

相对来说,这样波纹任务的熟练模型,设计起来比较高级一点。
总结一下:
1、技能需要定义工作任务或者拟解决的问题
2、技能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任务对应的应用场景,而不是任务本身
3、如果不好理解,请看我们提供一个案例《时间管理》课程的场景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