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余闲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
稀缺问题的核心在于余闲的匮乏。
印度小贩之所以落回了稀缺陷阱之中,是因为在他的可利用资源中没有足够的余闲,也就使他无法平息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
如果他们现有的余闲不足以应对大的突发事件,那他们就会重新回到稀缺心态之中。只要回到这种心态,最先被牺牲的就是存款。虽然我们没有得到直接证据,但从小贩们那里收集到的数据完全支持这种理解。小贩们并非立刻落回到稀缺之中,而是逐渐的一个一个的掉了回去,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他们推了回去一样。
当问题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时,我们会更加感同身受。
请想象,有个日理万机却总是完不成任务的人,获赠了一份时间礼物:过期未完成的任务凭空消失,所有需要花时间解决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位曾经不堪重负,如今依旧忙碌的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积极状态。但最终他还是会因一项重大工作中的突发问题、因病休假、工作效率低下等突然之间又落后。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社会底层的生活是无常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政府幅度可能会小一些,但依然足够大。穷人们会从很多地方获得收入,他们常常要打好几份工,而且基本都是临时性的。许多人的工作按小时计价,每天工作几小时也说不准。另外,他们还随时都有可能失业,突然出现的费用问题,比如车子坏了或家人生病了,这也是一大难关。
为了远离稀缺陷阱,仅拥有比寻常欲望更多的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余闲(或其他的一些机制),以去应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突然出现的重大事件。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经济学家很早就了解到了不确定性,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不确定的回报会减少投资,不确定的收入会让人焦虑、迟疑。而我们目前的讨论是,从另一个视角,在稀缺的大环境中看待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视角认为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地被稀缺所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如果小贩们能够得到低成本贷款或建立活期储蓄账户,而且只在应紧急事件发生时才能使用,那么他们就有了关键时刻所需要的余闲。同样针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保险也能解决问题。当然,许多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些缓冲机制的好处。这些好处,实际上远比我们预期的要大。他们不仅能用来进行风险管理,还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再次跌落到稀缺陷阱之我。
故,建立余闲(建立相应的缓冲机制),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