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
一、品德
1.概念: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的个人体现。个体一句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动是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里特征和倾向。
2.与道德的关系:内容来源于道德;形成依赖于道德;根本根源相同。
3.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行为的认识,是品德核心
道德情感:个体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或自身时产生的内心体验:爱国,集体,自尊,事业,羞耻
道德意志:个体为实现道德动机规范自身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信心,决心,恒心
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外在表现。
4.影响条件:
外在: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在: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5.形成过程:
依从:从众;服从。
认同:
内化:
6.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伦理发展自律性,自我意识明显:
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在道德动机中占相当成分
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具有阶段性
道德行为逐渐巩固
品德结构逐渐完善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7.良好态度品德的培养:
有效地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二、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自律和他律道德
四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2to5
权威阶段(他律)5to8
可逆阶段(自律)8to10
公正阶段10to12
教育价值: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儿童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伦理良知取向阶段
教育价值:科学性的道德认识;多样性的道德手段;尊重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德育概述
概念:广义: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的与。
狭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借记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引导其积极认识,形成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方向),思想(基础),道德(核心),法制(保障)教育)。
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条件: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内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和现实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德育过程
概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的过程。
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
基本规律:
是多起点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长期,反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五、德育原则
导向性
启发
疏导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
因材施教
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六、德育方法
说服
榜样
陶冶
锻炼
品德评价
品德修养
七、德育途径
政治思想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社会劳动实践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晨会,周会,政治宣传学习
班主任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