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家长说什么不重要,孩子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义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
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语气、说话模式对他说话,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越不会接受,效果越差。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将说明你说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通过改变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二. 所有的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有意义的,但他不懂也没有能力说出来,因为这些意义是深层的心理活动。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动机,否则会使孩子跟家长对着干,让家长的引导变得无效。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地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做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寻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容易让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和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三. 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语言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具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寻到效果不好。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得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明白,修正了再开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