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群体的社会认同度,关键在于广泛认知,而不是广泛接受。公众认知性少数者(后简称‘’性少‘’)的过程大概是,了解——包括性少的概念、承认群体的存在等、理解——包括性少的生存环境,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和人格对等、接受——即一视同仁,脱离歧视和同情等非平等情绪。 了解层面是没有认知门槛的,只要群体持续发声(政策环境逐渐开放的前提下),通过大众传媒、公益活动、集会等引起持续关注就能达到目的;理解层面涉及公众素质,需要借助教育和文化多元理念的协助,这也是现阶段各种性少相关的盈利或者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和探索方向;接受层面涉及两大关键因素——理性认同和感性认同。前者是理解的延展,是性少这个边缘群体理想的生活环境,意味着尊重之上的包容,是可以争取的最优客观条件;相比之下后者显得不可控,例如同性恋者在公开场合接吻,异性恋者或许在理性上可以接受,但是在涉及人性、生理和情感等感性层面上,很难真正接受,这一点性少稍微换位思考就很好理解。 规则是由统治阶级和优势群体制订的,人类创造并参与其中的社会,既是文明的结晶,也是生物本身弱肉强食的缩影。性少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在谋求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必然会冲击固有的社会架构,与主流形成激烈对抗,这一点根本区别于普通弱势群体。因此,博取同情,塑造道德支撑很简单,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性少真正需要的是,开凿主流文明中属于自己的落脚点,即提高作为性少身份的社会参与度、社会地位,逐步成为规则制订者的一部分,争取权利及至权力(女权主义是很好的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