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886159/5a72265f16393914.jpg)
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深谙察言观色之道,会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谏。但是有一次,他稍不小心,还是触到齐桓公的“逆鳞”。
当管仲审核国家预算支出的情况时,发现宴请宾客的费用居然占了总支出的2/3,其他部的经费只占1/3,难怪国家财政捉襟见时、效率不高。他认为决不能姑息这种侈糜烂之风。于是,管仲立刻去找桓公,在众臣而前说: “大王,必须要裁减宴客费用,不能如此奢侈……”
话未说完,相公而色大变,语气激动地反驳说: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想想看,隆重款待那些宾客的目的是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回围后极力称赞我国;如果怠慢那些宾客,他们一定会不高兴,会有损我国的名誉。粮食能够生产出来,物品能制造出来,又何必一毛不披呢? 要知道,君主最重视的是声誉啊!”
“是!是!主公圣明。"管仲不再继续申辩,即刻退下。
如果换作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士,继续抗争下去,你可以想象有什么后果。管仲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察言观色。他从桓公的脸色和语气中察觉到此时桓公心情不佳,不会接受劝谏,自己应做到该退则退,当止则止,于是他不再继续损害君主的尊严,而是在后来的工作中慢慢影响桓公,使问题一步步得以解决。
与人交往也是这样,要注意不可逆犯对方的忌讳和尊严。不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所谓“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 特别是在求人办事时,只有善于从对方的表情、语气与动作作出准确判断,然后再付诸行动,这样会增加成功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