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与洋务运动
这是个很搭边,又不完全搭边的话题。
先说中法战争,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可以看做导火索是清、法双方对越南的控制权。越南王国在这之前是中国的的附属国,元明清近千年的忠顺之国,虽然有一些边境战争,但是大体上,还是听话的。作为帝国的藩属,有拱卫南疆的重要意义。19世界末期的法国,已经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普法战争后,虽然遭到重创,但是在上下一致的努力后,国力得到恢复,急需扩大殖民地。越南,这个远东的小国,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清帝国经过鸦片战争的炮火,早已不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对列强,特别是英法,有了天然的畏惧心理。然而,毕竟泱泱大国,骨子里的荣誉感还是有的,特别是针对越南这样的藩属。然而,有一段时间却让帝国很不爽,一向忠顺的越南不进贡了。如果换做其他小国,那就霸了,可这是越南啊。一个拱卫南疆的极具战略意义的越南。
越南不进贡不是不想进贡,而是法国人逼着不让。这个时候,法国人要动手了,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
最后,越南还是冒着危险,偷偷的把经过报告了清政府,连着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边境活跃的事情一起发帖。清帝国虽然不想打这仗,可又不得不打,既然要打,不如早打,不如大打。
可是,这是清流的意见。清流是不上战场的,上战场的当然是经过洋务运动武装的军人。
军人也想打。毕竟打仗可以建功立业,改善生活,可是对面的是法国,强大的法国。所以,有人觉的还是能谈判就谈判吧。
这个人最有代表的是淮军总司令李鸿章,此时是清帝国重臣,一品大员。
谈判的结果让双方大惊一跳。法国人发现,清帝国居然不愿意赔款就让法国人从越南撤退。而清帝国在刚开口说第一句话时,就被告知要先赔款1亿5000法郎。后人在讥笑清政府无能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清帝国还是有种的,至少比1931年的后人强很多。
谈不拢就打吧。毕竟,还没开打就让赔款,这是谁愿意答应的买卖?
战争经过,打的很激烈。怎么激烈呢?看看史书。
马尾海战,清帝国的福建舰队打没了,这个除了力量悬殊,还在于指挥官的无能,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决,让法国远东舰队钻了空子。
镇海战役,总体打了个平手,但在战略上,清帝国海军遏制了法国远东舰队北上的念头。
台湾战役,法国打的很不顺手,虽然占领了基隆、淡水,但是无法扩大战果,而是时时受到刘銘传的反击。
镇南关陆站,法军全线溃败,清帝国陆军扩大战果,稳定了战局。
总体来看,法国人除了在海战外,打的并不顺手。当然,双方的战略不同。法国是想着越南,没想打灭国之战。清帝国想着把法国人赶走,最好赶出越南。
最后,双方都决定继续谈判,因为不想打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帝国放弃了越南的控制。法国虽赢得了越南,却没得到赔款和额外的土地。当然,还是有好处的,云南、广西修铁路了,法国人是有优先合作权的。
不打不相识,打了,才知道对方的斤两。
此时的清帝国,再不是20年前任人宰割的落后局面了。现在有了反击能力,虽然是有限的。
这场战争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他们开始犹豫,要不要把“列强”这样的头衔送给清帝国,毕竟能把法国这样的一等强国打成一个象征性的平手是很不容易的。这一点,我们从后续的战争中可以看到。
问题是,洋务运动对这场战争带来了什么?我们下一期,来好好说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