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风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昨天是三伏的最后一天,按理说应该烙饼才对,结果我那操心无比的婆婆早早打来电话,叮嘱我晚上给他儿子包饺子吃。
以前对什么节气该吃什么根本没想法,不论上学还是刚参加工作那会,都是食堂做什么就吃什么。最近几年,社会风气开始复古,一些传统习俗又进入人们视野,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吃十分重视,朋友圈里成天有人发小暑应该吃什么、立秋应该怎样贴秋膘。
但这些都无法打动我那拥有铜墙铁壁防御系统的婆婆,她是重度饺子爱好者,家里来客人,包饺子;遇上什么清明端午中秋,月饼粽子通通靠边站,饺子才是永恒的王者。
包饺子这项工作,对勤快人来说挺繁琐,对婆婆来说却是件一劳永逸的活。虽然剁馅和面的过程挺繁琐,但一次可以包上百个饺子冻在冰箱里,她家除了午餐能见到炒菜外,早餐煎饺子、晚餐煮饺子成为常态。
我妈和婆婆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到除夕这种万不得已的场合,饺子在餐桌上几乎处于绝迹状态。无它,我妈做了几十年的饭,依旧掌握不了和面技巧。经她手揉出来的面,不是硬的能把脑袋砸个包,就是软得如同烂泥,什么馅包进去都会支愣出来,煮完立成一锅片汤。
像我这种四体不勤的人,之所以掌握了做面食的技巧,初衷就是为了对抗老妈。以前上高中时,有天老妈对着面粉盆大发雷霆,抱怨面粉质量不好,天气太冷影响了其黏合度,我在旁边小声说了句:“下回少放点水不就得了?”结果老妈立刻转移焦点,斥责我光吃饭不干活,“有本事你来”。
我在失败了两次后,用实际行动向她证明,和不好面的原因与面粉本身品质和天气状况无关,完全是个人能力问题。这次硬了下次就少放点水,软了就多放点水嘛,哪有用几十年时间试错的?
话说回来,尽管婆婆打算隔空控制我的三伏食谱,我也可以完全不加理会。怎奈老公许久没吃饺子,弱弱地乞求我给他包点韭菜鸡蛋饺子。“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那就遂了他的心意吧。
作为包饺子初级选手,我的速度很成问题,为此把以前小学课本里那篇华罗庚的《统筹安排》运用到了极致。先是利用中午下班时间把面和好,韭菜择好,外加把人家给的一把山野菜化冻。
晚上下班回家,先在锅里炒鸡蛋,趁着鸡蛋需要冷却的当口,赶忙剁馅。说实话刀工着实有待提高,别人切菜,菜板子上会发出鞭炮般清脆又响亮的“当当”声,我切菜,就像古董挂钟那般发出拉长版的“当~当~”声。
经历了一个小时的奋战,三伏饺子总算制作完毕。由于错误估计了馅和面的比例,导致剩下了不少的馅。看着在大蒸锅里翻腾的水饺,想想明天还要和面把剩下的饺子馅消耗掉,我不禁仰天长叹:终究走上了婆婆那一周吃7次饺子的老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