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于事斯矣。”
【译文】
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多,去问比他知道少的人。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曾子这上面下过工夫了。”
【理解】
曾子在这里以他过去的朋友所做到的事例,来现身说法教育我们。曾子的朋友,应该也是孔子的学生吧,“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不正是孔子的“不耻下问”吗?孔子一直就提倡不耻下问,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不就是这两句的另外一种说法吗?可见当时孔子反反复复的提倡这种态度。这也正是我们当今所缺乏的这种思想。一个人不可能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的知识,所有的道理都懂,即使你再优秀,再知识渊博,也有不懂得,不知道的事情。而,一个人再无知,再没有学问,但他也懂得其他的东西。打一个很普通的比方,一个很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如果要问他种田的学问,他肯定是不懂的,如果要问他织布的技能,他同样是不懂的,如果再问他养家禽家畜的技术,他还是不懂的,但是,他天天必需的东西却正是这些生活必须得。所以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教育我们的学生什么呢?“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曾子的这一句教诲,就是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能自以为自,不能自认为了不起,而是要虚心做人,虚心做事,不能骄傲自大,要尊重每一个人,要学习每一个人。
【原文】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1)才难,不其然乎:才难,人才难得。
(2)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唐虞,以尧为首领的氏族是陶唐氏,称唐尧;
以舜为首领的氏族是有虞氏,称虞舜。
际,有两种解法:一是中间、彼此之间先后交接或局势形成的时候;二是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引申为以下、以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语有四解:
1.唐虞之际比周初为尤盛
2.唐虞之际不如周初
3.唐虞之际与此周初为盛
4.唐虞与周初不相际,际:边际。(今作此译)
周武王讲这乱臣十人「予有乱臣十人」。予,就是代表周家,不完全是指武王本人,当然主要是武王,他当时已经做了王,就是那时候的国君。这个「乱」,实际上它不是混乱的那个乱字。这个乱,实际上就是治理的治。所以乱臣就是帮助武王治理天下的贤臣,它是指贤臣,不是乱臣。
舜王他有五位主要的大臣,而使天下大治。这是他有人来辅佐他,靠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有人辅佐。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
『可谓至德也已矣』。这是文王至德。所以他有这样的德,才有这样的人来帮助他。
【译文】
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虞之际下及周初算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侍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理解】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
可见,不论在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这也正好督促我们,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精炼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更应该,时刻学习,时刻进步。
【原文】8.21
子曰:“禹,吾无间(jiàn)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fú miǎn);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吾无间然矣:间,挑剔。然,代词,这样,那样,指禹所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非议的,批评的。
(2)菲:微薄
(2)黻,祭祀时穿的衣服。冕,祭祀时戴的帽子。
(3)沟洫:田间水道。。
【译文】
孔子说:“禹,我对他是无话可批评的了。他自己饮食很少,却把好的食物向鬼神尽孝;自己平时穿不好的衣服,却在祭祀时穿戴着华美的衣服和帽子;自己住着低矮的宫室,却尽力兴修水利,疏通沟洫。禹,我没有挑剔他的地方啊。
【理解】
孔子对于禹给予高度评价,为君者生活简朴,敬畏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生活简朴便能与民同在,不会好大喜功、奴役百姓建立豪华宫廷或建筑;敬畏鬼神便能顺应天理,以德治国,以期国泰民安,而所谓“天助自助者”的意义,体现在圣明君王的身上,便是随之而来的太平盛世。
食、衣、住是人的日常生活的三个主要方面。人们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他的生活作风是节俭还是奢侈。人们关注生活作风的节俭与奢侈,并不仅仅在于节约了多少东西、浪费了多少东西,这只是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能否节制自己、能否自己管住自己。节俭的生活作风意味着自己能够节制自己。对于身处权力顶峰的帝王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制约他,只能靠他自己节制自己。如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