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读《第一本经济学》房产篇

共读《第一本经济学》房产篇

作者: GuanYin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18:30 被阅读0次

语录来自“区块链研习社精英群”的罗权章老师

已过红利期

实际上房子已经过了红利期了,不过有钱还是要做资产配置。毕竟货币的背后是商品跟服务,房子作为商品,具有价值承载的功能,只要国家对私有产权进行有效保护,那房子就还有投资的价值。

从历史数据看人民币汇率最高1.49,最低8.61,贬值5.78倍,而核心城市的房价涨幅至少10倍以上,这还没算上杠杆的倍数。津巴布韦和俄罗斯本币大幅度贬值,而两国核心区的房价以美元计价并无崩溃,甚至俄罗斯核心城市的房价仍在上升通道中。

保汇率还是保房价

答:保房价。

中国政府目前仍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今年又将政府地方债大范围转移到居民身上,如房价崩溃会引起金融系统的全面风险,这是不能承受的后果。所以保汇率和保房价之间,无疑会选择保房价。随着货币化棚改的收缩,三四线以及以下城市的房市会逐步冷清,进入更低流动性的普遍状态。货币漫灌到三四线的大水最终会回流到真正有价值的一二线核心区上。

为什么中国房价不会走日本的崩溃路线。日本政府是主动刺破,换来泡沫的化解,中国政府不会也不敢这么做。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及土地财政带来的对金融系统的绑架。其二,日本当年的城市化率已经到达76%以上,而中国的真实城市化率只有40%左右,城市化的动能源源不断。人口朝核心城市集聚的效应会不断释放出对核心城市住房空间需求,这是支撑核心区城市未来房价的最核心因素。

地方债转移给居民,居民通过房产上了杠杆,而货币化棚改又会继续制造天量库存。长期看仍旧会加重地方债务,化解之道又会回到超发货币的老路上。

聚集还是分散?看年轻人和经济

关于这个城市化率的问题,我有个疑问,是不是代表类似厦门未来的人口还要增长? 或者是在厦门的周边比如龙岩(随便举例)也造一个类似厦门规模的城市?

只会越聚集,不会越分散。哪里聚集越多的年轻人,哪里就越活跃,聚集效应就越强。

城镇化要有经济,土地不稀缺,稀缺的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地方债主要是靠商业银行贷款,最后都是入不敷出,只能靠卖地,收税来还,或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些最后都是转移给居民。

房子的Location

房产投资其实只有两个参数:钱(好企业)往哪里去、人(年轻人)往哪里去。

投资技巧-看未来增长率,而不要看当前价格

如果是做这方面投资的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投资模型,不是急着买,机会有的是,这也是其他投资很重要的一点。看看现在,如果真有在投资房产的同学,或是一直关注的同学,很多就是纸面价格,卖的时候各种降价。加上几个做中介的朋友,看看他们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居住的地方可以跟投资的地方分开,投资要由“农耕民族”变“游牧民族”。

很多厉害的投资者都不是多会操作,而是耐心,大部分时间都在无聊中度过,一次打中靶心就够了。

实际上价格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高增长率,如果发现有这个特点,那不要太考虑价格。

电梯会战胜汽车

从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越来越聚集的角度,未来核心城市核心房产一定是通勤时间越短的地方。

城市化是技术推动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工业带动的城市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机器人)带来服务业带动的城市化。当70%~80%以上的劳动力从工农业中解放出来,人们只能到服务业中寻找就业机会,人口越密集的地方服务业就业机会越多,赶人是赶不走的。城市化完成后,人会越来越拥挤,美国和日本就是例子。拥挤导致通勤时间越来越重要,核心城市跟核心房产就出来了。产业的越聚集,很有可能出现200层的高楼,那时就是电梯战胜汽车。

稀缺的是核心地段

以前我就觉得厦门这么小的地方,土地稀缺,房价永远只有涨没有跌的道理,后面发现所有人都跟我想法一样,我就产生疑惑了,这事就这么简单?

最后想明白了,实际上土地不稀缺,土地我没人利用的时候一文不值,所谓资源也是这个道理,土地少,把楼盖高不就行了!稀缺的是核心地段的土地。

要知道这个社会最多的人口是中产阶级,这些人的活力才是造就这个城市的价值,而不是环境,环境只是个附加值;最好的环境就应该是经济好的地方。

说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把眼界放宽,别局限于一个地方,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就是这个道理,有条件就到大的城市去投资,去奋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第一本经济学》房产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sd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