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生活的日子,让作者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最难忘的日子是她在伦敦修女院度过的时光。这座修女院位于汉莫斯迪特的一个花园别墅,周围绿树掩映,风景迷人。二战时期这里是戴高乐的私宅,战后他把别墅捐给了教会。走进修女院的大铁门,里面有个不小的花园,修女们精心种植的各种花木,一年四季都绽放着花蕾。
秀女们的生活单调而古朴,每天早上定时起床,定时早餐,定时晚餐,定时熄灯,清淡的饮食让她们保持思维清醒的状态。每天除了早祷晚祷以外,主要的任务就是做园艺,打扫卫生。室内会布置上修女们从花园采摘下来的各色鲜花,对她们来说美丽的花朵代表着澄清和善良的心灵。在这个宁静,与世无争的环境里,作者开始创作她的英伦故事。
写作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宣泄一下孤独的心境。她把视角从社会学枯燥的理论转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篇篇短文就像一串项链,串起了英国社会多彩的世界。她决定发表这些作品,希望有更多人能够通过读这些文章,看到平时走马观花的旅途中看不到的英伦世界。没有想到这些文字后来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文字的力量凝聚了很多人的情感,也让她的只生游历变得不再孤独。
最让她愉快的是修道院里有一个图书馆,通过顶层阅览室的大玻璃窗向外,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这里成了她的精神乐园。由于小学时代正处于特殊时期,他们这一代人没有机会好好读书。所幸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给学生们介绍了许多世界名著。在那个年代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开了她的视野,也因为读书的习惯让她的生活变得充实。还在医学院工作的时候,她就经常躲到图书馆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周末会到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待上一整天,在最传统的中国庭院里,绿梁红柱,苍松劲柏,深深的古韵也滋养了她。
在英国的日子,她会去找各种图书馆,就像很多人会去看教堂一样。大到有名的大英图书馆,威斯敏斯特图书馆,小到分散在各个社区的图书馆。除了在英国的日子,她在美国也去了很多大学的图书馆,印象最深刻的是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图书馆,那里的中文藏书汇集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其他华语地区的大量图书,还有伊斯曼音乐学院的图书馆里,有大量乐谱、音乐书籍,以及记录音乐家们伟大乐思的手稿。图书馆就像家一样,让她找到了无以伦比的快乐。
非常能够体会作者的这种爱书情结。读书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写作更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今天是我在简书写作的四周年纪念日。一千四百多天的日更已经让写作成了一种习惯,很感恩让我认识简书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