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184篇《小雅  鹤鸣》

《诗经》学习第184篇《小雅  鹤鸣》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11-15 07:47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84篇《小雅  鹤鸣》

【原文阅读】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参考】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字词注释】

(1)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2)渊:深水,潭。

(3)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4)爰(yuán):于是。

(5)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6)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7)“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

(8)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9)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10)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诗歌赏析】

        此诗是一首有奏议性质的哲理诗,其意在告诫君王求用贤人。《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据《毛传》《郑笺》之说而加以发展,指出:“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此诗两章都是以鹤起兴。首章开头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二章是“声闻于天”)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鹤不是一般的禽鸟,它髙逸标致,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古人常用鹤来比喻贤人君子、高人隐士。本诗以鹤处深处而鸣声传于高远,喻贤人身隐而声名显著。

      “鹤鸣”有什么特点呢?《淮南子》说:“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诗中所说的“声闻于野”是就四方而言,“声闻于天”,是就上下而言。鹤鸣于九曲幽泽之中,上下四方很远都能听到。比喻贤者隐于幽远之处,其声名闻于朝廷之间。鹤鸣求其类,其类循声以求,诗作者之意在于告诉统治者当依其声名而求用贤人。

        孔子曾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又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黙或语。”《鹤鸣》第一句隐含的对贤人隐士的赞美之意,与孔子的话是相近的。

      接着,“鱼潜在渊,或在于渚。”意思是“鱼儿潜在深深江渊,又或游在浅浅水边。”以良鱼潜渊、小鱼游渚比喻贤人不易见,而不贤庸人之辈实为多见常见。鱼乃人之所求,良鱼远胜小鱼,作者之意在于告诉统治者不要忘记那些深隐的贤人,而他们常是超常的人才。

      之后,又以园中有檀树而枯叶、楮树在其下比喻贤人可贵而庸恶之人当居下位。“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榖)”。“萚”为落叶,“榖”指恶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有高则有下,有贵则有贱,有美则有丑。园之可爱就在檀树高大而卑劣的落叶、楮树居其下而不显,作者意在告诫统治者当敬重贤人使居高位,而卑其不贤、平庸乃至恶小之人。

      诗最后以他山之石乃琢玉必需,比喻治国必用贤人良才。石虽不贵而且在他山,然琢玉非其不可。这里,鹤所比喻的隐士就是它山之石,国君应该把他请出来做官,因为他很有能力,“可以攻玉”,能做大事。诗作者意在告诫统治者要善于使用人才而治国。

      中国人自古喜欢玉,崇拜玉,认为玉温润清雅,是天下至美之物,因此将“玉”作为美的符号、美的象征,如形容人美说“人如玉”,“如玉树临风”,性格好“温润如玉”,操守好“守身如玉”,等等。

        古语说过:“玉不琢不成器。”玉是怎么研磨雕琢的呢?是用砺石来研磨雕琢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人在成长中,也要在他人的砥砺中成德成才。别人批评自己的话未必不好,应借他人所言,反观自省,以补救自己的不足,防止误入迷途。这句话教诫人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批评,已经成为千古至理名言。

        这首诗通篇皆以借喻写出,因而表意甚为委婉含蓄,其形式甚为雅致,这种给君王看的托意之诗,已有“奏议宜雅”的味道。诗中所选的比喻之物都很合体适度,如吉祥不易见之鸟——鹤,以喻身隐贤人;良鱼潜渊,以喻难求之贤人;高大檀树,以喻高才贤人;他山琢玉之石,喻平凡而当用之贤人。诗作者为了寓理,还设立了对立的比喻物,如潜渊之鱼和在渚之鱼,檀树和其下落叶、楮树,石和玉等。所以这些事物十分和谐地组成了这首哲理诗,艺术手段非常高明。               

【《鹤鸣》学习的反思探讨】

      也有学者解读,此诗是一个退职居家的上层人士在欣赏他的园林,表现出一种闲适自足的心境。周王朝统治者从文王时代就开始兴建园囿。

      诗分两章,意境略同:首四句写鹤鸣声和鱼翔貌,中三句写树木参差之姿,后两句写假山石之美。有鸟、有鱼、有树、有石,景色呈现为自然美;有听闻、有视觉、有欣慰、有雅趣,情致渗透在画面之中。仙鸟、游鱼、香树、美石,似有崇德招贤之义,隐喻寄托,理趣幽深。这首诗,也被看作是中国古代闲适诗、田园诗的滥。

        其实,就诗论诗,无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

      这的确是一篇充满画面感的佳作,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不做刻意求深,读者也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

        朱熹对《鹤鸣》一诗的解释比较特别,他用程朱理学来做分析。他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它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

      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尽管他的侧重点不是说诗是说理,但以往也是一种影响比较大的理解方式。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鹤在中国往往以“仙鹤”称,古人认为骑着仙鹤可以登仙,故而鹤也有遨游天地、与天齐寿之意。鹤的种类不少,如赤颈鹤、灰鹤、丹顶鹤、白枕鹤、白鹤、沙丘鹤、白头鹤、黑颈鹤等,仙鹤一般是指丹顶鹤。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

      出自本诗中的“鹤鸣” ,后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经典的文学语码,比喻贤人虽然隐居,但声名远播。 荀子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意思是,君子隐藏却反而显露,不刻意发光却反而明亮,谦让不取却反而胜过别人。这里,也正是“鹤鸣”之意。

        西晋陆云《鸣鹤诗序》:“鸣鹤,美君子也。”后以“鹤鸣之士”专指那些修奂践言为当世所赞颂的人。《后汉书·杨赐传》载:“唯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到了唐代,天子求贤的诏书,称为“鹤书”或“鹤板”。

      鹤很早就成为人们喜爱的禽鸟。《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卫懿公喜爱鹤,他让喜爱的鹤乘坐豪华的戎车,并封其为大将军。后来狄人进犯,卫懿公准备迎战狄人,但是举国上下无人愿意随国君出征,国人说:“派鹤出战吧,你养的鹤尚有禄位,我们还不如一只鹤呢!”因为无人出战,卫懿公只好亲自率军抵抗狄人,结果被狄人所杀,因此亡国。

        鹤之所以被人所喜爱,还因为它非常聪敏,可以通过音乐来驯化。音乐大师师旷为晋平公援琴鼓乐,演奏第一曲时,28只玄鹤聚集到廊门;当演奏到第二曲时,这些鹤就“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而且,鹤还被当做是一种神鸟。战国时期,韩国制作了带有鹤雕塑形象的大型青铜方壶。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礼器。方壶上的鹤就是向祖神、上帝传达信息的媒介。在汉代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画顶部,在帝的周围同样有几只这样的鹤,说明它们是帝的使者。

参考资料:

《诗经讲座》,夏传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曹林娣,华夏出版社,2021年8月

《诗经识读》,刘昌安;温勤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7月

相关文章

  • 《诗经》学习第184篇《小雅  鹤鸣》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84篇《小雅 鹤鸣》 【原文阅读】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

  •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诗经·小雅·鹤鸣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

  • 诗经•小雅·鹤鸣

    《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谕周王朝最高...

  •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

  • 《诗经·小雅·鹤鸣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2019-03-29

    晨练第540天:灵式呼吸 读经第420天: 诗经·小雅·鹤鸣 这首诗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

  • 练字第124日,小雅·鹤鸣+祈父

    练字第124日,小雅·鹤鸣 练字第124日,小雅·祈父

  • 【诗经系列】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184篇《小雅  鹤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td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