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幼儿教育的一点浅见

对幼儿教育的一点浅见

作者: JimingLiu | 来源:发表于2023-04-08 22:52 被阅读0次

         

    现代社会,资本化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专业化分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化进程让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压缩人们的生存空间;高节奏、强竞争的生活加重人的心理负担和生理不适;人际交往中的实用主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单一价值观的普遍存在,“不进则退”的现实问题造就了内卷的时代。

    国内的教育现状实际上早已经演化成“掐尖”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又怎么能够不焦虑?面对孩子稍有的落后有怎么能够不恐慌?

    这样一个高度资本化、多元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时间和空间都在压缩,一切都在融合。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平台的盛行,打开手机,每时每刻,各种各样的信息会立刻呈现在眼前。不同价值判断的教学方式、育儿方法、学习技术和应试手段,让家长们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舞,各式各样的流行教育口号甚嚣尘上,贩卖“成功学”“厚黑学”的魍魉魑魅,牛鬼蛇神惟恐天下不乱。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加剧家长们的焦虑。

    今天“哈佛女孩”火遍全国,明天“虎妈战歌”风起云涌。在和资本深度勾连的媒体、平台的信息攻势下,不少家长在幼儿教育的规划设计方面陷入无所适从的“选择性困境”和“习得性无助”。让家长们每时每秒都在“担心孩子的未来状况”的“囚徒困境”中挣扎,都希望找到最有利于孩子发展,能够使孩子获得最大竞争力的幼教方式。害怕孩子以后的社会竞争力不足,无法获得好的人生;担心孩子以后无法进入到好的社会阶层等等等等。孩子未乱,家长已乱,“乱投医”成为中国社会最真实的现实写照。

    教育问题历来是争论最大的话题,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正确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也是永远不会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我们仅仅知道的就是它很重要。

    个人方面,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路径。

    家庭层面,教育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期望。

    国家层面,它是国家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早期教育阶段,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奠基全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起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某些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时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叉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单纯从两位给出的结论来看,学前阶段是“最有效教育期”。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智力成长、生活特性、情感、社会规范、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

    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的自然天性是多种多样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爱吵爱闹,好玩好动,好游戏,喜探索、好奇、模仿、自信、合作、冲动、独立等等。其中喜探索和好奇心是最为突出的。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思想家都是敬畏儿童自然天性的典范。他们都充分肯定儿童期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鲁迅曾经呐喊:“救救孩⼦!”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艾肯博士指出:“过早的正规教育,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短期的包括对学习的焦虑和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长期的危险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绝望等等”。

    家长对儿童的认识才真正决定儿童的命运,决定孩子的童年生活幸福与否。幼儿的这些自然天性,促进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育儿方式是违背孩子的天性的。古有王安石的《伤仲永》、江郎才尽;现在无数的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罔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错误的选择“超前教育”、“超规训练”、“超限培训”式的揠苗助长。其根本原因是家长缺乏对儿童自然天性的正确认知。

    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无需强迫,只要顺性而动,有效运用,就能让孩子浸润其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下选取了一些相对而言比较符合孩子自然天性的教育方式的建议:

    为了调动孩子的兴趣,释放孩子独特的自然天性,激发孩子心底的真、善、美,多维度的刺激大脑,课程设计上重视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游戏情境创设。比如:制作手工、玩水,搭积木、堆沙堡、24点,数独游戏、唱歌跳舞以及室外游乐场活动。孩子通过亲手实践、亲身体验,主动了解、学习和认知世界。动作才是幼儿思维的体操。因此,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才是孩子的学习方式。游戏才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

    让孩子多开展户外活动。充分利用户外场地的每个角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释放自然天性。户外环境生态自然,有花草、有沙士、有树木等,孩子每一次玩都可以千变万化,随意想象,其乐无穷。越是自然化的东西,就越能使幼儿向往,越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次,给孩子提供丰富和真实自然的游戏材料。自然而千变万化的材料,生态而有灵性,更接近幼儿好动、好奇、好玩、爱想象的天性,更能愉悦和陶冶幼儿的身心。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用欣赏、鼓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游戏前,关注孩子的意愿,和孩子一起设计、想象、收集材料。游戏中,观察孩子,亲近孩子,默默守候在孩子身边,帮孩子递上材料;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轻轻送上一个微笑:“没事的,你可以的!”当孩子获得成功时,和他一起欢笑。游戏结束时,和孩子一起收拾整理玩具,相互评价,给孩子真诚的微笑,善意的点赞,用我们的爱心去呵护孩子永远的童心。

    前苏联教育局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维生素。通过这些活动,小朋友们会掌握阅读,书写,数学、科学和常识等技能,实现对于知识的摄取、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还有,在游戏中,幼儿带着正面的喜悦情绪;在游戏中,孩子们能自由地所言、所行、所感;在游戏中,孩子们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高低、没有富贵贫贱;在游戏中,孩子们从不同方面锻炼着自己的各种能力;在游戏中,孩子们满足了社会交往的需要,亲近了同伴关系;在游戏中,孩子们升华了情感,建立了友谊,学会了分享。在这里,他们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如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抱娃娃、喂娃娃、给娃娃穿衣洗澡等对娃娃的照顾,都是孩子纯真无暇的爱的表现,他们把大人们的爱传递给娃娃,这种和关心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爱。

    其中,阅读方面,通过读故事、诗歌、歌曲和押韵口头禅来教授相关的单词。尽量选择押韵的,朗朗上口的故事和歌曲给物体制作名牌、标签,使用单词卡学习字母和天然发音。还可以做一些其他活动,将符号化的单词和生活物品、声音、气味、感觉等都联系在一起。这样孩子接受到的就不单单是平面的单词,而会以更加立体有趣的形式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比如制作角色木偶:在一起阅读的书中,将孩子喜欢的角色,用袜子或牛皮纸袋做成玩偶。还可以使用玩偶与孩子一起讲故事。如果孩子对故事已经很熟悉了,还可以进行拓展训练,如编故事。让孩子用故事中的角色和自己的当天经历,一起编故事。

    做手工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书写和画画能力的发展非常关键。比如涂鸦就非常容易激发起孩子书写的兴趣。学前教育中,画画,剪切,粘贴和使用胶水,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手指力量并发展精细运动技能,为使用钢笔和铅笔做准备。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与和书写能力的发展也直接相关。

    学前教育数学活动包括学习数字,练习数数,创建和学习形状、使用日历等。此外,在教室中的娱乐时间玩拼图,玩建造类型的玩具,搭积木也能助于学龄前儿童数数,练习操纵物体,了解不同的形状,了解空间,比较大小等,这些都是在建立数学技能。

    科学教育方面,其实每个学龄前儿童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以好奇的心态玩耍,却在不知不觉中探索周围的世界。提倡在幼儿户外玩耍时不断进行实验和学习,探索自然物体,玩土壤,沙子和水桌之类的玩具。每周会讲几次特定的科学课。在这段时间里,通过使用书籍,带有实物的示范,户外探险或互动活动来学习某个主题(例如,水,天气,动物,植物和自然)。

    社会秩序和情绪管理,这部分学习内容,并不是以特定的某项学习内容单独存在的,而是贯穿孩子们整个学习和娱乐时光。3至5岁的学龄前儿童在学校需要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如何分享,如何遵守秩序轮流操作,还要学习团队合作。这些互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方便以后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学校教育。小朋友们在教室常常需要做:清理教室、玩具分类并帮助物归原位,学习在用餐时间礼仪举止,培养化解冲突的技能,培养沟通和对话能力,培养如何表达或控制情绪,学习必要的社交语言。

    围绕主题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整个月都在学:颜色-蓝色,图形-星形,数字-7。乍一看节奏这么慢,很多人会质疑孩子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课程内容不但丰富多彩,涵盖故事,音乐,舞蹈,手工等。还从这些主题,衍生到更广泛的知识:如国旗、特殊日,数字7的各种表达方式、认识海洋等。还有延展的互动教学:比如找7样家中蓝色物品,并向大家介绍他们。这样学的知识,不但扎实牢固,过程也很精彩有趣,小朋友乐在其中。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发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幼儿的成长的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健康、积极、快乐的环境,才能培育出一个健康、向上和乐观的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也表明,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大多数出生在语言丰富,谈话积极正面的家庭中。

    所以家长在很多方面,先努力做好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因为你自己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自己幸福开心,孩子才会幸福开心。对生活本身的平和态度,就是最好的养育。正如纪录片《镜子》中的泽清说的那样,其实比起孩子,更应该接受教育的是父母。父母爱的教育体现在幼儿生活中,有时候一句简单鼓励的话语会治愈孩子整个童年。反过来说,原生家庭的负面情绪和氛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让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治愈。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这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老智慧,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中妈妈是最好的教师,妈妈是最好的榜样。

    拿破仑有一次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短少的是什么呢?”

    “母亲。”贡庞夫人答复说。

    她的答复深深地感动了拿破仑。“不错!”他说,“母亲的品格决议着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哪怕穷得一贫如洗,只要有一个仁慈、节省、悲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高兴力气的源泉。”

    一个好的家长要让孩子尽量自由、放松地游戏、学习,少批评、多鼓励。理解、尊重、信任和包容,为孩子创造一个妥善安放天性成长的良好环境。真心的热爱孩子,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让自己的爱,像自由的阳光一样,包围着孩子。鼓励孩子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激励孩子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这些才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

    当然,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没有标准答案。要达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孩子们存在着普遍的自然天性,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向:如何少犯错误,避免让教育变得越来越糟糕。如何去找回教育的原点,回归到它本身的模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幼儿教育的一点浅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wv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