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夜读《宋史》读书
北宋:何以成为“读书人的春天”? ——从科举制度看士子读书潮

北宋:何以成为“读书人的春天”? ——从科举制度看士子读书潮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3-09-09 07:42 被阅读0次

北宋:何以成为“读书人的春天”?

——从科举制度看士子读书潮

        文/浩荡白鸥

制度推动读书热

        宋代,不论是宦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大都能够手不释卷、苦读不辍,并终有大成,仅以文学为例,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位。读《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我会不由自主地羡慕北宋时代的读书人。因为,只要肯下功夫,读书人在北宋有足够自由的跳舞台,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以说,北宋是读书人的天下,无数士子迎来了“读书人的春天”。

                                                                                  (一)

        不久前我曾经以《爱上历史,从读<汉书>开始》为题,重点谈了北宋皇帝、特别是宋太祖、宋太宗二人的读书作风与读书内容。其时,北宋皇帝大都爱读书,特别是继承者,他们一生下来便接受最好的教育,学富五车,掌握了治国家安邦御下的本领,是读书的最大受益者。宋真宗曾经亲自撰写《劝学文》,其中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确实,皇上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们的读书作风和读书内容,无疑引领着士人的读书方向,激励着士人的读书热情。但是,北宋之所以成为读书人的天下,读书人的春天,比这更重要的原因是科举制度的完备推行。近日,读张希清先生新著《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以下简称《通史》),更加强化了我的这种认识。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多年,”足见这种制度的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宋朝,科举取士的名额大规模地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子读书的积极性。据《通史》记载,宋朝320年间贡举登科人数达到6万人之多。在北宋,进士用第,就等于迈进了官场的大门,登科就授予官职。不少高级官员均由进士登科的。据统计,北宋时期共有宰相71人,其中科举出身的就有65人,占92%;副宰相共有153人,其中科举出身的139人,占91%。另外,宋朝不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升职需要经过一定的年限,逐级升职,而科举出身的官员则可以越级升官。特别是考中状元或者前几名的,往往不到十年即可以升至宰相、参知政事。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状元及第的吕蒙正,7年后即迁任参知政事,11年后升为宰相。

                                                                              (二)

        进士及第,无限荣光。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统治者给进士及第者以很高的礼遇。皇帝往往要在皇家园林琼林苑宴请新进士,时称“闻喜宴”。在宴会上,皇帝还少不了亲笔赐诗、赐绿袍、靴笏,状元及第者更是一步登天,不仅直接可授通判(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副市长)之职,而且,在皇帝赐宴之后,还会派7名警卫人员护送,一路上清道导引,招摇过市,荣耀之极。宋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状元及第的那种荣耀确实非寻常可比。

              宋朝的科举制度日趋完备,有几重要的表现,其一,科举的科目繁多,给读书人提供了很多选项,等于多了不少登科的机会。宋代的科举制度包括贡举、武举、制举与词科、童子举等。贡举又分为进士、明经、诸科等科目。而贡举中的进士、诸科两科取士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了“杯酒释兵权”外,对科举选人制度权也逐渐收归中央,一个重要表现是创立了殿试制度。唐朝士子经过解试(州试)合格、后,参加省试(礼院),省试合格便赐及第,不合格地自然就落第了。这个权力实际上由主考官把持。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了殿试制度,所谓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对省试合格人员的复试,也就是说,除了解试、省试外,又多了一级考试。这样,“恩归主上”,避免了主考官等人徇私舞弊,或者日后拉帮结党,对于士人来说,可以在这个环节一睹天子真荣,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其二,创立了“特奏名”制度。进士及第,自然欣喜若狂,可是一旦落第,“失意荣貌改,畏途性命轻”,有的无脸见江东父老,有的穷愁潦倒,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真是死的心都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让更多的落第士人不至于心灰意冷,宋朝在礼部“正奏名”之外创立了“特奏名”制度,也就是说,凡是解试合格而省试或者殿试落第的举人,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可以不经过解试、省试,即由礼部特予奏名,直接参加殿试,根据不同的等第,并赐出身或者官衔。在宋代,“特奏名”及第的举人有5万人,几乎和“正奏名”及第的6万人不相上下。这种制度体现了宋代科举制度的灵活性,也让读书人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其三,宋代放宽了参加科举人员的身份。一般士人与有官人、工商业者有奇才异行者、宗室子弟等均可应举。同时,在考试的流程、考场规方面也相当完备,有效地防止了考场作弊现象的发生,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

                  那么,北宋的读书人都读什么书呢?这一点,从科举考试的科目中,也可以了解一二。宋代的进士科是最重要的考试科目,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赋、论、策、贴经、墨义六种,实际上是以诗赋取士,特别以赋为主。这恐怕也是宋代读书人多能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根源吧。进士科举子,自然以“六经”为主要学习书目,当然,诗词韵律之类是少不了的。最能反映宋代读书人所读书目的,莫过于诸科考试的内容。诸科包括九经科、五经科、三礼科、三传科、学究科、三史科等。其中,九经科考试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部儒家经典;五经科考试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仪礼》、《左氏春秋》、《礼记》等;三传科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解释《春秋》的三部儒家经典;学究科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等;三史科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此外《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也是必读书目。当然,为了增加资本,除了这些经典外,北宋读书人还要读一些近世的史书,比如《旧唐书》、《旧五代史》等。

                  从中可以看出,四书、五经是北宋读书人必读书目,而这些书实际上正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奉为经典的作品。这些卷帙浩繁、甚至有些晦涩难懂的著作,让读书人吃尽了苦头,但苦尽甘来,因为熟读经典,就算不及第,也可能成为经世大儒。正是,浩首穷经,苦乐自知。

              今天,我们的阅读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让我们读书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成才机会。虽然,没有了科举的使命,也没有人逼我们去啃那些“老古董”, 但是,经典毕竟是经典,她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渊薮,在阅读跟风化、娱乐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朝花夕拾”,重读经典,迎接新的读书之春。

相关文章

  •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每位多愁善感的读书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国悠久的科举制度是士子们向上流动的通道。士子读书,...

  • 宋朝的老师会讨薪吗?

    宋朝政府对于读书很重视,读书人能够通过读书实现自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因此,科举成为士子们的追求,...

  • 听紫雨老师的“解放科举思想:就算学业不好,孩子依然很好,值得被爱

    考试这种制度是来自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诞生,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情景下,主要是执政当局要把读书人收...

  • 挑选人生好书,这样淘就对了!

    成为职业读书人之前,先成为读书人。 只有保有爱读书的初心才能真正走上读书人之路。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

  • 开眼界,长见识(2)

    “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历代读书人获此殊荣者寥寥无几,据传只有1...

  • 古代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趣谈

    只要是读书人,都知道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在许多书上,或者资料中,就被称为科举制度。 关于科举制度,有许多说法,我就...

  • 以貌取人:古代读书人的当官之路

    说起古代读书人的当官之路,不得不提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皇帝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它兴起于隋朝,唐宋虽...

  • 平道之志

    士子求学,心之所往,士兵之气,心之所向,士与心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志字,士子也就是天下读书人,读的是书,明的是理,往...

  • 科举制

    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 做读书人 而非“读书人”

    作者:周思昆 读书人和“读书人”,二者皆是读书人,那为何只可取读书人而不能做“读书人”呢?明眼人一看就能发现,二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宋:何以成为“读书人的春天”? ——从科举制度看士子读书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zd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