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到了一个伤心的往事。朋友向我们分享他的一个经历,初恋的女朋友有次和他闹了矛盾,两个人心情都很差,内心里也似较着劲。吵架后的晚上,女朋友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if you never leave me,i will be with you until death”,他看到后伤心不已,年少无知却任性十足,当下下决定就此离开女朋友。
直到很久以后的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这句英文给一个可以说英语水平还不错的人看一看,才发现自己曾经的冲动铸就了一个多么可笑的错误,在他的当时心境和当时英文水平下,他把这句话理解成,“要么你离开我,要么就死去”。
可是,事到如今,早已为人夫的他再回想这个往事,也满是感叹与自省,没有在一起倒不说了,值得借鉴的是人会因一个情绪,把自己锁进一个主观判断的牢笼,随着这个判断倘若作了非理性的选择,可能就会遗憾一生。
当人被某一个不当观念占据,自己就很难靠自己的另一个观念来纠正自己,用错观念指导自己就容易犯傻事,可是,不让错观念主导,这改变怎么发生呢?
一个人头脑里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同时只能存在一个观念吗?比如,朋友当时就因主观上错误理解那句英文而生造了一个臆想的女友绝情割舍的场景,继而自己更加绝情的去选择配合割舍,绝不回头。那么,那个时候有没有可能他发生了一个认知的改变呢?
比如,他会转念一想,会不会是女友一时冲动的发文,会不会女友故意气他想看他有没有去和好之意,或者说他究竟会不会突然觉得自己英文理解出错呢?
改变的确不易,尤其是发生在自己主动意识到要改变上,这改变就是一个转念,可往深了想,这转念到底因为什么契机才发生的呢,改变是一件那么难的事吗?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总结,我认为主动改变是最容易的选项。有一句话叫“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虽说不是完全妥切,但是也能反应出一个主题思想,即在改变自己与改变别人中较容易的是从改变自己开始。其实,改变难吗,不难,要是你想改变,当下就可以。改变难吗,也难,要是你不想改变,谁都很难改变你,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总结我对改变的观察,我发现:
第一,独处时的反思有助于改变。每当一大群人在一起的时候,非常有助于思维观点的碰撞和交换,可是,若要当真改变切实落在自己身上,安静时一个人默默的思考和反省,总结一下自己的失败成功经验,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常常会有超出自己思维的观念蹦出,这很有助于改变自己。
第二,改变之机发端于眼睛看向外面,要多了解不同的参照系,参照物多了,标准不同了,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反应就会增多。我们主观意识的深化为此,要促进改变,我们主观上需要多去开放自己去求教,去看,去了解,去参与,多见识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但却有指导的意义。
改变也得先学会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建议。这个事,我可以找一个很生动好记的例子,当年楚汉之争的节点,韩信在齐地的动作事关双方胜败的关键,韩信趁此时机要挟刘邦要做代理齐王(假齐王),突然听闻要挟的刘邦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他妈的,正待发作,张良劝言,刘邦转念就改了说辞,他妈的,做什么假齐王,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即安抚了韩信,也稳固了大局。
第三,塑造外因,主动选择好的环境,加入其中,让环境带动自己进步。其实,就是主动的选择被动的环境,让环境被动的裹挟自己,自己自然而然的发生主动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