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听了白岩松老师的演讲,演讲题目是《要有知识 更要有智慧》。我谈不上“白粉”,也不喜欢追星,晚上的讲座却是一票难求,因为很喜欢听有智慧的人聊天,自然不会放过。
这是一场很漂亮的演讲,言辞犀利,句句是对年轻人的警醒。一开场讲古人的智慧,我还觉得是不是有点鸡汤啊,但从老白与观众的对答中,觉得不仅不是鸡汤,说的都是一些大实话。昨天有人说,这场讲座要有一定的人生感悟才能听得懂,我也觉得不尽然,当年小的时候看余秋雨,听古典音乐,混混沌沌,但谁知不是现在的一份积淀呢?就如老白说的,细流无数,谁知是哪条汇聚成了河,成了江?听师者传道,泉州人民真幸福!

早些年Susie老师来泉州(第一位在中国传播正面管教的高级导师),带她走过泉州的一些古迹,她说很少见过有人如此深爱自己的家乡。但我却对于申办业内年会没有信心,Susie问为什么,我说泉州是个小城市,应该不会有人喜欢来这,现在想想,十足惭愧。前段时间,海丝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引得全城围观;昆曲《牡丹亭》在这里上演,观众大排长龙;黄永玉老先生用六十万字书写泉州,今天他的文学展在这里举办;白岩松老师说泉州人民要感谢你们的前人,给你们留下了这么宝贵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很认同连真老师说的,泉州日新月异,但泉州人对于文化的传承其实千年来都没有变过。
写着写着,话题跑偏了,谁说不是骨子里这份对老泉州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然呢,老一辈打江山,小一辈又敬又畏,代代相传。

老白的演讲亮点无数,提问环节我跃跃欲试但心里没有答案,回家路上和朋友们一路分享,才把汲取的精神营养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发现其实不是没有感悟,而是感悟太多,多到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
老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我们现在都在授业和解惑,却不传道,道才是最重要的。道是什么,古人早已有解答,“道”是“首”加“走”,是脑子里想的、生活中践行的。
终于明白为什么前段时间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会如此触动潸然泪下,老人写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说的都是最朴实的话,可圈可点的金句良言也很少,但书里处处透露着对生活的大智慧。如果没有脑子里的精神财富,又不转化在生活中践行,如何获得智慧?便也不得“道”了。

而我们现在,信息获取得太容易了,都存在脑子里,生活中却止步不前,做得少了,焦虑自然多。凡事似乎都要有一个目的,否则做了就是无用,没有意义的事就是浪费时间,闲不得。经常收到一些家长的问题,结尾都是“怎么办?”似乎在等一个标准答案,让我很困惑也经常欲言又止,很想说你来上课系统学习吧,一定不止是方法和工具,更多的自己领悟背后的理念和精神,但家长往往“没有时间”,所以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昨天晚上看老白的书《白说》,有一段说得真好,以下引用之:
“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极强:‘我该怎么办?’‘应该怎么选择’‘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
我每次都回答,我不是卖大力丸的,治不了‘急’病,只能说一些‘慢道理’。但是现在的人觉得慢道理不叫道理,你必须给我开一剂药,吞下去立马要见效的。我估计只有一种药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是剧毒的毒药。你只要吃下去,保证两分钟后啥事儿都没有了,你吃吗?所以,有用的药恐怕都需要时间。”
同理也反映在亲子关系上,打一顿骂一通自然省事,但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吃几顿饭那么简单,都是得花上时间、投入经营的慢功夫。

讲师其实也一样,如果只是奔着一个功利的目的去,难免焦虑。因为没有闲工夫把自己的所学践行、沉淀,不得道,自己也无法传道。如果仅仅是“授业”讲技巧,或者“解惑”回答问题,我想我们也会和家长一样着急吃那颗一劳永逸的毒药。教育是一件需要点情怀,需要点等待,还要耐得住寂廖和诱惑的事,如果没有热爱,其实真的难以坚持。
那天听到一个词“教育信仰”,听了特别喜欢,谁说曾经对我们生命影响最大的老师,不是那些技艺有多高超的,而是那些具有“教育信仰”的老师呢?希望自己也能花更多的时间沉淀,多一些慢功夫,否则教的就只是工具和皮毛了,没有内核,自然容易被取代。
前段时间有人说,你们的读书会都在看一些自我成长自我关怀的书,是不是也该看一些提升技能类的书呢?其实我一直平行看着这两种书,但有时候会发现,后一种会让自己更焦虑,而前一种更多的是感悟和放松,可以让自己慢和闲下来。多识少智,知道得多徒增做不到的烦恼;少识多智,没有生活中的点点践行,又何以感悟和触动呢?古人的智慧永远警醒我们,生活才是最大的道场。

面对眼前的浮华,想让自己真正沉淀下来,哪怕多看几本书都不容易。又想起老白书里的那句话:“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师者,希望自己也能不仅授业解惑,更能传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