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所渴望的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

我们所渴望的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

作者: 吕燕 | 来源:发表于2017-06-09 23:44 被阅读33次
    我们所渴望的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

    另一瓣的侧一楼还有很大空闲场地,有点想改造成音乐绘本馆,既可以满足7宝宝的成长需求,让空间物尽其用,也能更好地让我发挥所长,毕竟,陪娃娃们疯玩儿,我还是很专业的嘛。

    没想到这个想法竟然得到了 知行、百合这对教育专家夫妇的大力称赞,而且强烈建议我干脆开成幼儿园,并且表示愿意出钱出人陪我一起玩儿,实在是大大的一个惊喜和肯定。

    我们都知道教育其实是一座金字塔,越是基础教育越是重要,一直觉得自己对于当老师这件事是有些天赋的,所以他们一撺掇我也就起了斗胆,开始疯狂收集学习各种教育模式、理念方面的文章书籍,今天这篇整理自留美学者万维钢老师的《应试、素质、精英教育哪个才是你的菜》。

    原文有五千多字,浓缩整理后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能给关注孩子教育方向、对目前的应试教育心存困惑又不知该如何改善的父母们一些参考。

    毕竟,就算我们不得不接受眼前的苟且,至少也应该知道远方在哪里不是。


    我们对"优质学校"的理解很多都还停留在表面,其实教育目的和教育风格才是重点。

    应试教育实在令人深恶痛绝,很多家长羡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种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满创造性,但美国教育是分阶层的。

    美国是个有严重阶层区分的国家,各社区按房价自然分开,公立中小学的经费主要由所在学区的房产税而来,这意味着两点:

    第一,富人区的学校更有钱,可以请更好的老师、用更好的设备、有更高的教学水平;

    第二,学生们其实是在跟自己同阶层的人一起上学。

    但成绩不是主要问题。

    中国一个城市内好学区和差学区的区别仅仅是考试成绩高一点儿或者低一点儿、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都是“量”的差距,而美国不同学区的教育却是“质”的差异。

    阶层比分数重要,因为各阶层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

    如果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让你感到愤怒,想要改革的话,美国教育体制,也许会让你感到深深的失望。

    哪怕是在四、五年级这个距离起跑线没多远的地方,不同阶层的学生事实上就已经在为他们将来要从事的一一不同阶层的——工作做准备了。正所谓“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老师不看你的最终结果对不对,而是看你是否背熟了步骤!既不解释,也不讲目的。如果学生提出更好的办法,很可能会被否决。

    这哪里是在教数学?这分明是在训练工人。工人干活,可不就是必须严格遵守流程步骤吗?你只要按规定步骤去做好该做的,至于最终产品如何,不是生产线上一个工人应该关心的事。

    纪律是严格的,学生没有什么自由,教室里任何东西都“属于”老师,绝对不能随便碰。老师对学生说话非常不客气,经常有”闭嘴”之类的命令,时不时地制止学生乱动。不过老师自己并不遵守什么纪律、经常拖堂,根本不在乎下课铃。

    社会科学课上老师会给一些阅读材料,并配以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其根本目的在于考察你是否真正学习了那些材料。

    学校教学很强调课本的权威性,你绝对不能对课本结论提出质疑。如果你喜欢批判式思维、对有争议的话题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则认为你是危险的。

    美国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也是这样,一切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

    老师仍然控制学生,但这种学校的老师人品都很好,自己也能遵守制度,至少不会拖堂。

    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对生活和职业都有很好的规划。

    虽然还是小学生,学校已经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课堂作业常常是写文章和做演讲,你必须能够自己找到素材、选择方法、组织语言、描述想法。

    历史课上学到某古代文明,作业是学生们要以其中的人物事件为题拍个电影!有人负责写剧本,有人负责演,有人负责拍摄——当时还没有数字设备,所以家长得帮着剪辑8毫米胶片。学生们要时不时在班级里播报一下新闻时事,老师偶尔还引导他们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

    写作强调创意,科学强调第一手的实验感觉。答案对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再直接控制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引导班级去做什么。任何学生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去图书馆拿本书,而且只要你在黑板上签个名,哪怕上课中途也可以不经允许离开教室。哪些内容要多讲点,哪些内容要少讲点,老师都能听从学生的意见。

    资本家阶层的学生家长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和拥有者,他们没必要训练怎么遵守别人的章程,他们不用关心怎么用漂亮的简历取悦雇主(自己就是雇主)。

    这个阶层的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

    哪怕在数学课上学除法,老师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算,而是“如果你面对这么一个例子,你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你会提出解决问题自己打算从哪儿着手。老师就会说你这个决定不错,然后引导你进一步说出自己的计划。然后让全班一起看看你这个决定和计划的结果如何。

    老师不主动提供任何解题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制定公式,也就是规则。

    这些注定成为未来领袖的小学生从四、五年级起就已经开始在课堂上对当前问题发表看法。工人为什么罢工?他们这么做对吗?我们怎么阻止通货膨胀?老师说,你不知道答案没关系,我提问题只是让你学会怎么想。

    这些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写作课也不是追求什么创意、感情描写,而是强调故事结构和逻辑,并且直接用于社会课和科学实验报告的写作中。

    学生不但自主,而且可以自治。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一次老师。然后老师和其他学生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评判。纪律上没有什么要求,任何人部可以随便离开教室,可以不经允许使用学校的任何东西,集体行动也不用排队。

    学生学到的是选择和责任。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优先目标、你自己决定干什么,你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你自己管自己。老师说:“你是你这辆汽车唯一的司机,只有你能决定它的速度。”

    中国现阶段的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

    下等的器具,是某种实用工具,对应一般家长要求孩子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学历和技能。

    而上等器具,则是工艺品。工艺品未必能用来做什么,但是具有收藏和升值的作用。工艺品对应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各种素质教育:会弹钢琴、学习成绩好、会英语。身体棒、长相漂亮,等等。你拥有的素质越多,别人就越觉得你好,值得拥有。

    人们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及整个的内心叙事,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东西”,以期得到别人的欣赏。这个叙事显然与现代人常常遇到的考试制度有关,对早熟的中国人来说则与科举制度有关:好生活、好工作并非是我自己创造的,而是谁看我好,赐予我的。所以要做个好的器具,而不是做个好“人”。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思维本质上是被动的——外界喜欢什么,我就变成什么。永远是我去适应别人,而不敢让别人来适应我。一定要进名校、一定要进好公司、一定要得到好岗位。人与人之间攀比的,也都是这些外部光环的“加持”。

    如果有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开创了事业,则多数人不会对他表示羡慕、与他攀比,而是把他当成跟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并寻求借他的光,比如为他打工。

    日常文化和正统教育中,很少有“怎么主动选择、怎么审美,怎么根据自己的意图改变世界”这样的讨论,“主人翁”精神只不过是句漂亮的空话。比如买个房子,本来房子是自己的,应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装修、布置,但很多人想的仍然是怎么装修看起来更有“面子”。人们取悦世界已成习惯。

    这一代中国人的技术很强、性格也随和,愿意与人合作,但是整体心态普遍像小孩一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物实在太少。

    我们大概可以说,现代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三个层次,对应三个阶层:

    底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中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现代流水线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层;

    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争取去精英大学;

    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的作用很小。

    用美国这套标准对照,我的小学的确是在工人阶层。就连在教学楼里从哪边走、上课怎么举手学校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我们有好几个同学根本不在乎这些规定,经常跟学校对着干,老师“夸”我们有“造反精神”——我们这帮工人子弟,做事常常带有统治阶级的风格。

    素质的确是可以遗传的。现在科学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智商可以遗传,再考虑到家庭环境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阶层。

    但人之所以不是机器,就是因为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基因加环境也不能把人完全定死,人总有自由意志。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但每人都可以不必如此!

    是的,人很难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可是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个剧本演出,世界就太没意思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所渴望的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ef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