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薄,但经典就是经典,让我觉得其中每一句话,都很值得品味。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各个领域的人看的一本书,即便,你是一个家庭主妇,相信也能从中品味到“生活的艺术”&“教育的艺术”&“管理的艺术”。
这里引用其中一个案例: 第二次时间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的机要顾问霍普金斯先生,当年已体衰力竭,举步维艰,每隔一天才能办公几个小时。因此,他不能不把一切事务都撇开,仅处理真正重要的工作。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有效性。丘吉尔还对他钦佩之至,赞美他是一位“盖世奇才”。他完成的任务,当年美国政府无人能出其右。
这则案例结合我最近的工作,让我有很多的反思,相信霍普金斯先生所需要处理的要务,事件,不可能比我们一般人要少。而我们看看周围的人们,每天挤着地铁,加班到深夜,很少的时间陪家人。这样的对比,很让人震惊。
曾经一直感觉德鲁克先生用“旁观者”的这个角度自居,总有点不太明白,深入研究其著作后发现,这个“旁观者”其实就是“上帝视角”。我们当局者总容易“迷”,而此时就需要“旁观者”,给我们“上帝视角”,让我们发现自己行走的方向是否是有效的,是否是真正有价值的!
本书最核心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管理者应该怎么做:
1. 管理最稀缺的资源“时间”
2. 我能贡献什么?
3.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4. 事务的优先级。
5. 决策。 在下一篇书评中,我会重点写一写每一个部分的感受,但今天,我想想分析下德鲁克先生的“上帝视角”。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管理类书籍,往往是在讲,如何如何赚取利润,如何如何管理他人,如何如何厚黑。。。 而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一身正气”,在考虑赚钱之前,他所关注的是,我能贡献什么?贡献!贡献!贡献! 很多人考虑的都是在索取,而德鲁克先生的理念是,我更关注的是贡献,当然,我们无法否认,只要我们真正为组织,和社会做出了贡献,是必然会得到回报的。 不得不暗暗说一句,这不正式我们中国文化所倡导的“积德”吗? 也正是,“好人有好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样的理念。
另一个部分是关于发挥人的长处。 “短板”效应一直在管理学里面颇为推崇,可是,没有一个人被人总是指责自己的短板是高兴的,而大部分管理者都在这么做,何来好的企业文化呢?
德鲁克先生所信任的是人的本身,是人性的正面,通过管理的艺术,去激发人性的正面! 在谈论其管理艺术之前,我对这个理念,双手双脚支持!
端木紫风 2016年11月27日星期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