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无处不在,人是矛盾的综合体。
伟人毛泽东在《矛盾论》的开篇提到:“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比如说,我不想生气,可偏偏每天都在生气。
在毛泽东看来,人类的认识史中存在两种宇宙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另外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
根据形而上的说法,我只看到了表象,没看到本质。也就是说,我只看到了孩子每天早上七点到校晚上六点多回家,周末还要被要求补习的表象,这表象让我生气。
而唯物辩证法正好相反。他提醒我要看实质,实质是你希望孩子成才,所以不应该生气。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
在毛泽东看来,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我理解了一下,只要上学就会被要求分数,会慢慢地被剥夺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剥夺一切玩耍兴趣爱好的课余时间。我很生气,那能不上学吗?不能,这个矛盾在全国普遍存在,所以,没什么好生气的。
第三,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在这部分的原话是:“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用高中政治术语解释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对于不发达地区,是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的矛盾;对于人口密集地区,是参考人数与招生比例之间的矛盾;对于学校,是社会需求与实际现实的矛盾;对于老师,是要么这要么那的矛盾;对于家长,是既想又想的矛盾;对于教育本身,是千人一面与因材施教的矛盾。
在小学,是儿童天性与压抑管制的矛盾;在中学,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矛盾;在大学,是教材知识与未来执业的矛盾;直到有一天,变成身体在搬砖灵魂在远方的矛盾。到我这里,是明明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
第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伟人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当矛盾发展到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次位置可能互换。
孩子生下来时,我希望她是健康的,漂不漂亮是其次;上幼儿园后,我希望她是快乐的,有没有学拼音数字没那么重要;可等她一上学,我突然发现拼音数学很重要,分数成绩很重要。
我想她成绩优异,但又不想她去补课;我想老师能对她温柔以待,但是又不想送红包拍马屁;我想对学校和老师的某些制度和规定提出异议,但是又不想孩子在学校受到打压和排挤。
这么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教育中教书育人与唯考试唯分数论之间的矛盾,等到抑郁症频发跳楼的增加,才发现,高分论与身心健康之间的矛盾又成了主要矛盾。
读书固然很重要,可是生活不能只有读书。于是,孩子只玩不读书,我生气;孩子只读书不知道玩,我也生气。
第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能否这样理解?家长对老师课习虽然心有不满,但仍然会出钱督促孩子去补习,孩子对家长督促他们去补习也心有不满,但也仍然会按时去参加补习。不管谁对谁不满,三方时而对立时而统一。
第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一种形式。孩子可能从叛逆转变为听话懂事,也可能从乖巧转化为桀骜不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制造车间生产出来的统一模型。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要进行斗争。可是,所有解决矛盾都需要斗争的方式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孩子和父母的矛盾,孩子和老师的矛盾,老师与家长的矛盾,学校与社会的矛盾,制度与现实的矛盾,如何看待?如何分析?如何解决?
我一边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而无奈,一边又为自己被规则绑架而生气;一边明明知道生气没有用不应该生气,一边又因为知道生气没有用而还要生气而生气。
真是矛盾。
日记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