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四月初八,是佛教徒的“圣诞”,慈悲伟大的佛陀降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今天,全国各地的佛教各地的佛教寺院都在举办浴佛法会,让信徒们通过浴佛表达自己的感恩和恭敬,也希望从中获得福报与智慧。
这是一件吉祥的事情,起码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当然也有个例。
我在自己的朋友群中分享法门寺浴佛的盛况时,突然有人发出这样一段话,说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看到的
我开始和他争论起来这位群友在佛诞日时刷朋友圈看到的这段话,乍看起来没毛病,甚至有几分道理,但实则大伪似真;
看似充满理性的光辉,实则源于傲慢的障蔽,是不了解佛教的人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尤其说偶像崇拜是愚痴的,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恰恰相反,我认为偶像崇拜可以对治愚痴。
愚痴的原因除了无知,还有傲慢。而适当的偶像崇拜,可以很好的对治傲慢,尤其是这段话中所透露出的那一种。
偶像崇拜过度,会陷入狂热的极端,这也是类似的论调所忧虑的,但撇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日常的磕头遇佛拜忏,并不会令我们理智全无,迷魂狂乱,反而可以对治傲慢,调柔内心,练习恭敬。
从这个角度讲,这些所谓的偶像崇拜,其实是一种方便,是究竟解脱的必经之路。
那段话引了《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一段话,望文生义,很容易就会得出佛陀反对偶像崇拜的结论。
但这首偈语还有后半首,罗什法师并没有译出,而元魏三藏留支译本中有:【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由此可知,不能以色见的,是佛陀的法身,是这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法身妙体超寻思故,凡夫不可见,亦非分别之识所能知。
但法身不可见并不妨碍我们造像礼拜佛陀的应身,就像拜佛不会影像你理解空性一样。
佛所说法都是有对治义的,《金刚经》是空宗,目的在于对治将一切执为实有的思想;而拜佛是净土、天台、密宗等宗派常用的修行方法,目的在于调柔内心,训练恭敬,这些宗派拜佛也并不是真的执着于这个木石之身就是佛,而是见贤思齐,通过拜佛的行为得到一种价值认同,实现自我的激励,积累福报和资粮。
前者为真理性的佛法,是我们度过生死之流所需要的舟筏,后者乃宗教性的佛法,能为我们提供登上舟筏的助力以及在舟筏上所需的资粮。
这二者并不相违,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执真理而废人事。
佛法具教证二门,如果只重视教法,忽视证门,就容易将离言法性变为意识形态,而证门内的很多内容都是不可思议的。
佛陀自己也在《观佛三味海经》、《般舟三昧经》中说,造立佛像是为了修习般舟三昧、观佛三昧的方便,通过观想佛陀,与佛合一,是修行的方便法。
所谓方便法,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开许进来,而是要既符合众生的根性,又不违佛法,还能导向最终的解脱才可以。
在佛教初期,其实佛菩萨像很少,那时的人们认为佛陀的庄严不可方物,现有的技术不足以完美的呈现。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或者干脆留白。
而佛陀自己圆寂前亦曾在《大般涅槃经》留言“依法不依人”,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为了永恒怀念佛陀,便制作了佛陀的形像以慰藉群生的心,让人们看见佛陀的形像便想起佛陀的高尚人格和他完美无瑕的教法,以警策自励,努力修行。
关于佛像的起源,在《增一阿含经》二十八卷有记载:佛陀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供奉,见之如对佛前。又《圆觉经》曰:“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诸佛影像若沦,众生善根无寄。
而真正开始将造像礼拜流行开来,是在公元一世纪的犍陀罗发生的,犍陀罗位于印度西北方,因此数次遭遇外族的入侵,这反令犍陀罗成为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造像艺术。
据说入侵犍陀罗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随着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绘画等佛教艺术也因而发达,佛像多以泥土、漆灰为原料,佛画以壁画为主,样式则多为融合希腊、罗马、波斯、大夏、印度等风格的犍陀罗艺术,此外还有回纥式、喇嘛式等。
这股风气后来跟随佛法一起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一直延续至今。
佛教不是一神教或者多神教,所以对这种偶像崇拜既没必要反对,也不会过份执着,历来不过当做修行和纪念的工具而已,崇拜也并非低劣的情绪,每个对世间万物尚存谦卑的人,就会有着崇拜的能力。
因为佛教不认为有一个或多个超越性的“神”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只要拜他信他就可以解脱。所以佛教认为修行路上一切的一切全部都要靠自己,而即便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四大分离的一天,佛教徒又怎会将木石佛像当做一个真实不灭的超越性存在呢?
由此可见,拜佛浴佛并不是真的去拜那个泥塑木雕的东西,而是通过拜佛,来求得自心的清净,来去掉贡高我慢,并策励自己以佛陀为榜样自度度人。拜佛也好,浴佛也罢,都是在“借假修真”,不是狂乱的崇拜,而是令人清净的修行。
当然了,修行有很多条道路,你可以抱着《金刚经》直接悟入无我无人,可有的人没有这个根基,就要走其他的路。
但我们每个人的眼睛只能看见我们能走的那一条路,却看不见其他人能走的、其他人所需要的路,甚至会因为自己是坐飞机到的罗马,就认为坐汽车到不了罗马,坐汽车是错误的误入歧途。 这是人的局限性。
想要摆脱这种局限性,就要试着舍弃自己的“刻板印象”,不要经常用“只要·····”“就一定是·····”
当你把态度先摆到这里的时候,你就已经看不见很多东西了,心理学管这个叫做“选择性失明”。
如果你开放的看待事物,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仅只有一种性质,它也有其他的性质,关键看你怎么去用它,关键看它给大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就浴佛来说,浴的是佛身,净的却是己心,我们内心的质地变得更加柔软,更加清净,这不正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之一吗。
这样的浴佛并不会令我们误入歧途,那样的傲慢而不自知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