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10000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就是10000小时定律。猛然一听,感觉10000小时定律说的还挺有道理的,这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
例如,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再例如,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但是回过神来就发现一些问题来,10000小时定律放在普通人身上时很多时候就实效了。有的老农种地种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为农业专家,很多教师终其一生教书育人最后也没有成为知名教育家,锅炉工做了几十年的重复工作最后还是没有成为专家。
那么是不是10000小时定律只是一个为成功者镀金的一个噱头?
的确,10000小时定律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成功往往还需要一些运气、资源等不可控的因素。不过,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确需要“10000小时定律”,上述说的那些人之所以没有成为专家,是因为10000小时里面只是单调的重复,而非刻意练习,并不断进步。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显然,我们要想让10000小时定律生效,就需要保持在学习区里面进行有效的练习,而非舒适区无意义的重复。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音乐神童莫扎特就是有这样的“教练”,那就是他的父亲,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
这样就可以解释专业代写现象了。有些创业公司想做一份专业高端上档次的创业策划书时,很多时候会找专门的代写公司,这不只是因为前期创业公司人少事多,也不是创始人没有文采,更何况一般情况下创始人对公司的情况了解更加透彻,对未来也更有琢磨。找代写的原因是那些代写公司专注于做代写,例如专注于做创业策划书,不仅对策划书的结构要求更加明晰,甚至由于专门做创业策划书的原因,对行业动态的把握更加精准,视角也更加宽广。
当然,这从10000小时定律的视角就更好解释了。例如一个创业者创业5年,按照创业者的工作的繁忙程度,早已经超过了10000小时,但是5年来他又有多少时间专门做这个这个行业的创业策划书呢?甚至很可能连一份完整的商业策划书都没有做过!而一个专门代写者,很可能在5年里面就已经做了数百份创业策划书了,成为创业策划书撰写方面的专家。哪怕他不是创业者,但是却比创业者更专业,这就是专家。
10000小时定律生效是有前提的,不走出“舒适区”,看似极其努力的行为都仅仅是人生的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