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在前面的话
偶遇担当者,从初级课程开始喜欢上了担当者,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是跟随担当者读了好多的书,让我对于阅读有了新的认识,是担当者更新了我的相关理念,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是在担当者我开始了持续的学习,不在故步自封,而是学会去接纳,去尝试改变,去迎接挑战。我要感谢担当者,是严老师的《种下一间教室》,让我看到了多种可能,是《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如果说初级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的话,中级课程让我看到了窗外更为广阔天地,那里有黎明共舞—晨诵课,突破识字—长文挑战,浪漫读写绘课程,以及生命课程—整本书共读等,这些课程让我看到不同的课程形态,语文课的丰富多样,生命原来如此绚烂,相信在这样的课程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是丰盈,向内而生的。
二 准备阶段
因为我带的是初中生,所以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可选的实在有限,又因为课程实在太“诱人”,所以最终决定报名整本书共读,毕竟初中阶段有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但是真正报名上完几节课后才发现,原来这两种课程是有区别的,整本书共读是生命课程,它更多的指向的孩子的成长,共读课不是为考试,不是初中课本的必读书目,而是为了与学生的生命建立链接,通过共读让孩子自居,从而影响生命。而我们教材的整本书阅读是为了中考做准备。
按照课程要求我发现初中生适合共读的,其实蛮多的,但是综合各方面原因,我选择了《丑小鸭》和《西游记》。《丑小鸭》的共读课我放在了去年国庆节后,因为开学军训等原因,七年级中期考试之前课程紧张,所以共读课只好推到了11月份。《西游记》大部头,上学期也只安排了导读课,主题探究放在了今年开学初。选择《丑小鸭》的初衷是我们班里的孩子很多都比较自卑,学习上缺少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所以我希望通过共读丑小鸭让他们都能明白,每个人其实都是丑小鸭,只是因为后天的努力不彤,所以最终的高度不一样的。《西游记》因为是课本必读书目,以前的只是开展导读课,导读完后,学生自主阅读,做练习题就可以了,这一次,看到严老师讲的《西游记》,好多问题都是以前没有探讨过的,所以希望在共读中让学生明白取经之路就是成长之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西游的某个角色。
三《丑小鸭》共读叙事
冬日渐浓,病毒肆虐。而我选择和学生在书中相遇,遇见美好,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周我用了将近三节课,对《丑小鸭》进行了共读。按照担当者整本书共读的宗旨:整本书共读是生命课程,是要孩子们在共读中自居,并且对孩子的生命成长有所帮助。
在《夜空中最亮的星》的乐曲中,开始今天的共读。课前我让同学们打印了电子版的文本。
我的的基础问题有五个:一、出生时的丑小鸭有什么不同?找文本中的语言来说说。这个问题同学们解读的很好,都可以找到,最终归纳为:与众不同,又大又丑。二、养鸡场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丑小鸭在这里遭遇了什么?它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段落和关键词。养鸡场是一个有着等级制度,弱肉强食的世界。丑小鸭在这里挨打,受排挤,受尽欺辱,生活很糟糕,内心很悲哀,产生了自卑感。三、沼泽地里的丑小鸭经历了什么?学生们说丑小鸭在这里经历了生死,同时也让它更自卑,但是自卑的丑小鸭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拼命的跑是为了活下去。活下去才会有希望,生的本能让它义无反顾。四、农家小屋环境如何?丑小鸭在这里的生活怎么样?它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呢?在读完文本分析时,同学们有了如下的发言:农家小屋对于此时的小鸭来说是温暖的,它在这里度过了好几周。但是小鸭不符合老太婆的要求,也不符合母鸡的期待,所以小鸭被否定,被打压,不被支持,此时的小鸭心里很不开心,因为没有人了解,也没人理解它,它想去游泳,它想离开,被母鸡责备,谩骂它是废物,要小鸭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此时的小鸭内心发生着变化,它有自己的追求,渴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最终选择离开舒适的小屋。这次的离开,小鸭是一次勇敢的选择,如果前面是被迫的逃离的话,这次是自己的选择,是在追寻自己的内心。五、离开小屋的小鸭经历了什么,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内心世界有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生的解读如下:遇见天鹅,遇见美丽,遇见高贵,遇见幸福,天鹅就是小鸭的人生导师,所以在经历了一个寒冬后蜕变天鹅,这个冬天意味着人生路上的磨难,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丑小鸭在经历寒冬后也得以迎来人生的春天。它变成天鹅,成为花园里被人夸奖喜欢的对象,但此时小鸭没有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主题探究环节我的问题有四个:一、其中请找出三到五个对于丑小鸭来说重要的时刻,说一说你选择的理由。我们班的王同学说的特别好:出生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因为那是一切的开始,没有出生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养鸡场里的遭遇让小鸭看到了一个不公平的世界,你会遭遇来自他人的欺辱,但是我们要选择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沼泽地里丑小鸭经历了生死时刻,可谓是劫后余生,所以它勇敢的活了下来,逃到了农家小屋,这里温暖,但是这里有一定的规则,你违反规则,破坏规则就是异类,会被打压。遇见天鹅,丑小鸭遇见了人生导师,他选择了去追寻,去经历坎坷,去蜕变,风雨之后见彩虹,小鸭变为了天鹅。也就是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二、丑小鸭之所以变成天鹅其原因是什么?仅仅因为他是一颗天鹅蛋吗?学生们经过了激烈讨论 很多人认为,因为是天鹅蛋,所以才会变成天鹅,如果不是天鹅蛋,就不可能是天鹅。我作了点拨,答案是否定的,天鹅蛋在这里是隐喻的。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中,天鹅蛋的设定是一个隐喻,它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在高贵和与众不同。这个隐喻表达了即使在最困难和不被理解的时候,一个人仍然拥有无法被忽视的潜在价值和尊严。故事通过天鹅蛋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从自卑到最终认识到自己内在价值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丑小鸭》中的天鹅蛋既是隐喻,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它不仅连接了主人公的过去和未来,也反映了安徒生对人生经历的自传性表达。
当问道:生活中如果你是丑小鸭或者你的同学是丑小鸭,你该怎么做时?同学们用文字写下来自己的选择,他们选择善良,选择帮助。这也班级的现状中看到了,班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口痴,一个基础特别弱,听不懂老师讲课,班里的好多同学未歧视他们,而且在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我看到学生身上的善良,他们选择善良,选择了帮助,而不是欺凌。共读课是生命课程,当生命与文本相互影响时,这是最完美的诠释,但是从课堂看,很多同学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我想:今天的课,只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一粒种子,选择与超越的种子—静待花开。
在上课中我有如下发现和反思,总结如下:
1.对于七年级学生,怎样调动他们阅读已熟悉的文本和故事的兴趣是关键?在九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现让他们第一次读的时候都较为认真,对文本有了第一次素读,而在带着问题开始梳理文本时,就有了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问题对他来说没有难度和挑战。游离于课堂之外,没有积极的参与文本的分析。最近在读干国祥老师的《一本书就是一座山》中找到了答案:简单的重复是令人厌倦的事。我以为再读《丑小鸭》师生可以产生共鸣,但是我发现一部分同学没有感受。也许是第一次尝试吧,但是至少自己突破了,原本以为简单的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在听课—备课—共读—主题探讨中,丑小鸭不再简单,那是一个人的选择,是一种自我的突破与超越。
2.主题探究环节中,我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请找出三到五个对于丑小鸭来说重要的时刻。学生找到了丑小鸭的出生、离开养鸡场、离开农家小屋、遇见天鹅,这些都找的有理有据,但是有一两个孩子说丑小鸭遭遇的排挤、挨打也是重要时刻,我不太认同,虽然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是被欺凌是被动接受,不是主动探索的,所以这是他人的错误行为,这对丑小鸭(一个人)来说是痛苦的经历,这些痛苦的经历是要在生活中不断疗愈的,我们不能把他人的伤害作为重要时刻,如果让丑小鸭选择,我想它也不会选择被欺凌。
3.写作环节的题目是:再读《丑小鸭》,你是否也曾有丑小鸭的经历,请写下你的想法和感受。从交上来的作品中,我看到部分孩子与文本之间的打通,他们写下了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文字记录了这段旅程。
四 后记
这学期开学我用了三节课对《西游记》做了主题探讨,开学前用零碎的时间完成课件的制作。主题探讨的核心是孙悟空这一形象,从悟空形象看到取经之路就是成长之路,从猴王出世—悟空学艺—大闹天宫—唐僧三逐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等关键情节,从这些情节里看到了悟空由小我—大我—无我的成长过程,也从悟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最后把取经团队的剩余的人做了分析,让学生看到取经之路的不易,团队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每个人在其中角色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成长之路那些不可或缺的伙伴。
《西游记》共读最大的问题是:部分同学没有完整的读书,所以讲解中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与悟空的链接停留在,他有多厉害,没有看到内心的成长。所以共读叙事选择《丑小鸭》, 因为《丑小鸭》有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
一次共读,一次成长,也许当时学生的理解不深,我们也不能期待用一本书,几节课改变什么,但是那些文字或许会在某一天出现在生活中,成为自己成长的养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