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观后感

作者: 根号1159 | 来源:发表于2022-01-15 09:29 被阅读0次

1961年至1962年,川端康成于《朝日新闻》上连载了中篇小说《古都》,1968年川端康成也便凭借着《古都》与另外两部作品《千只鹤》、《雪国》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文中川端康成一如既往使用了日式的传统美,不消说是新感觉派的作风,使人于书面纸卷上的文字中所深感到的一丝温和的凉风,更有着日本文化与当时的日本社会中的生活风气的完美融合景象。

故事始于初春,在熹微的晨光中千重子发觉院内老枫树下的两株堇菜花开了,不由得感慨,幻想堇菜花如可望而不可即的恋人一般,随之便是一派京都生活的气息,我惊讶于川端康成文笔的精细,仿佛每一片都被捕捉,如冬去春来的显绿也由枯淡变得脆亮,如平安神宫的垂枝樱之下花如雪般肆意纷飞,以及在之后所观的苍古俊秀的杉树。故事大部分的篇幅以此介绍千重子和其父太吉郎身边的人物,而根植于千重子与后的,也便是文中所展示的近乎一年的故事里,千重子始终为自己的身世有所思虑。千重子在幼小的时候便被太吉郎与其妻子所拾,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两人背负了道义上的苦难,也给予了千重子完好的家庭生活。故事中千重子于高山寺中觑见一位与自己样貌十分相似的女生,也便是后来确认为孪生姐妹的苗子,并知晓父母均已意外罹难,也得知在先前家境贫困的情景下父母将其之一的孩子,也便是千重子弃养。川端康成在故事中加以两个社会性的观念,一个是自己厌世的心理,一个是对之于两个不同命运的孪生姐妹的家庭生活的比较,千重子与苗子均是温柔的,在川端康成的笔下这样展示女性美的并不少见,而也如幻觉般,亦不知现实真真假假,全然浸入书中的读者许是不少,我也是其之一。

以描绘京都的背景喻化的一场悲哀的故事,我不禁如此想,建成千年的京都仍保留当年仿唐的痕迹,风俗依旧风俗,对川端康成来说是魂牵梦萦一般的地方,因而写的淋漓尽致,据说日本的文化养成便是由京都开始,日本的“物哀”文化也是诞生于此,《古都》文笔缓而细致,毫不冲突,这场命运的卷绘中体现了文中诸位对于世界的欣赏,何其不忧愁,令人唏嘘而隐没着可悲可叹的地方,正是一场青春少女的愁绪思旅。

《古都》充满了人类天性中最纯真、诚挚的感情,体现了“风雅”的美感本质。——这是文学界对这部作品广而告之的评价,而这一评价实则可以运用于川端康成大多数的作品当中,我基于《千只鹤》曾这样想过:“如果没有那番绘卷中饰物的本名,那么这是部好作品吗?”我想很难,但总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言“如若没有,那还读什么呢?”不知不觉就这样去想,我在观川端康成笔下的人与感情,就好像位于树荫下嗅花的芬芳香,何其不是文中的人与这般交融才可产生的感觉。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评语:“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这一评价比大多数评价更能看出全貌,因故我才期许着,正如对于烂漫樱花时节仰望花雪的千重子,我也时常位于不知何种的树下观赏春夏秋冬的百感。

相关文章

  • 《古都》观后感

    1961年至1962年,川端康成于《朝日新闻》上连载了中篇小说《古都》,1968年川端康成也便凭借着《古都》与另外...

  • 《古都》| 古都,孤独 古都,不孤独

    《古都》弥漫着浓郁的京都风情,读来有一种柔软的感觉。看完《古都》,拉开窗帘,窗外白茫茫的一片,恰好赶上雪天看完结尾...

  • 古都

  • 古都

    对不起各位,地理知识不太好,但是通过高铁窗外一艘艘飞过的山头知道,便到了古都。 郁郁葱里包裹着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现...

  • 古都

    着迷于川端康成的《古都》。 开满樱花的春天,暮色四合,京都的寺院笼罩在清寂的余晖之中。 情窦初开的少年向身着清雅和...

  • 古都

    诗/飞渊 百年立国乾坤铸, 虎踞龙盘今胜昔。 王朝兴衰沉浮记, 万古长存民族魂。

  • 古都

    两座古都 洛阳是历史尘埃里未凋零的一朵牡丹 绚丽也质朴 北京是梦里花 庄严肃穆 第一次到一座城市 不是惊奇 而是肃...

  • 古都

    很雅致的一部作品。 古香古色的京都,由春天写到冬天,北山杉树,寺院,花团锦簇,庆典,和服。人与自然缱绻情深,古今交...

  • 古都

    说来惭愧,它应该是我严格意义上,读的第一本日本文学名著吧。说来也巧,其实作为一个不能免俗的学生,我开始本想读的其实...

  • 古都

    古都近海,有江穿城,有河滋养。 这里气候温润,没有南方的湿闷,也不像北方那么干冽。自六朝开国建都,十朝帝王据险睥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都》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lt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