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字之美 笔记

文字之美 笔记

作者: 波特卡斯艾斯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2:08 被阅读0次

文字之美

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语言和文字的区别,现在想想。语言更注重发音,文字在记录上占的更多一点。

闲暇的时候,想想自己使用的语言,有多少人在和你使用着这同样而古老的语言,从上古时期到现在的新世纪,一路见证人类的发展。

在昆曲的《牡丹亭》里,记得老学究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ye,第二声]。

《诗》同《书》《礼》《易》《春秋》,被奉为经典,是正统主流的教科书,很强的官方意味的范本,甚至到不读诗、无以言的地步。

诗应该是更接近民歌的,像《氓》,一个不知名的女子的一生的回忆,有喜悦、哀伤、向往、忧愁。但如果像大多数注解一样被冠以弃妇的主题思想,也就没有太大的意思了。就像很多诗人不敢去写这样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样的句子一出来就被理解为亡国的哀曲。而事实也许只是某个人在路过玉米地的刹那间的天地的苍茫与孤独。

阅读的速食化,好像文章一定要有答案或是别的确定的什么。为什么要去追求唯一的答案?安慰自己的不自信吗?我不知道。

忧愁和喜悦是否可以混杂在一起?是不是可以不要那么的二分或几分?生命应该是丰富的、复杂的。

诗无达诂,诗应该回到民间,不需要那么固定的注解,有太强的丰富性,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关照。诗的解释,是扩大性的宽慰与鼓励,但绝对不是答案。有潜移默化的特性,是状态,不是结果。

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农业社会已经比较稳定,农业:种子种到土里,发芽、开花、结果,代表着定居。而《氓》里的那个年轻男子,那个氓,那个亡民,流动的人民。在看到一个美丽的漂丝的女子,露出的呆呆的痴像,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很明晰的画面,这里给你image非常少。

男子的心里有感觉,就会有行动,这时候就会想到刘德华会唱什么歌,郭富城会唱什么歌。在云贵一带还保有民歌的口口相传的风俗,绝对不是学院系统里能够孕育出来的,诗应该是使单调,疲倦,艰难,贫困的生活多一点安慰与希望,诗的作用应该是这样,而不是拿到冰冷的石头房子里去解剖。

《氓》以女子的口吻叙述出来,但创作者不一定是女性,非常奇妙的转换,特别是性别年龄,在诗里面,你可以在生命的各个面向转换。像李白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以女性作第一人称,却无懈可击。

诗应该是感性的,是一份情动于衷,情动于衷,则形流于言,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不足,则咏歌之。情动于衷与道德无关,内容先于形式,像婚姻一样,拿掉情动于衷,就是形式,一张证书,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应该是更真实的在一起,一生都不该拿去。

如何保持一份情动于衷,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问。

十五国风,先民的歌声,很活泼,像槟郎西施。

雅有大小之风,大雅如同宴席音乐,小雅如同外交朝会的音乐,雅如蝴蝶夫人。

同文人奇怪的自负不同,民歌往往是真实的感情所发生的艺术形式,也不悲也不喜的,要唱什么?应该不会唱。

诗经的主角是活在土地当中的,谦卑的像土地一样。《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一种被珍惜的朴素情感,在农业背景下长久,永恒。

诗经处理情感通常联系到植物,情感的周期和自然的周期连在一块,哀而不怨。

  [侯孝贤,阿巴斯]背后隐藏的农业时代的美。

繁华的都市路怎么走?

相信自己读原诗的能力,情感在于感觉,不在于注解。

叠韵的使用,想要形容但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文字的那个感觉。

农业记忆的自然性,长镜头的拉高,捕捉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土地的信仰:个人再大的哀怨在大自然中最后都会被担待。

在农业社会中,人是活在山水里的。

渐车维裳,丝被水打湿,像泪水的记忆,不是逻辑可以推理,而是蒙太奇的剪切。

氓里的爱情,农业人口与商业人口之间的矛盾与对话。农业的稳定变成漂丝女的个人的守候。

回忆往事,恋爱中的喜悦与忧愁的转变在一夕之间。

卜筮,在不确定(超自然力量)中希望能够得到一点暗示。

耽,不可自拔、心甘情愿,没有办法去理性思考,至死不悔。如果不心甘情愿,不会不可自拔。

漂丝女由初识到频繁,由推拒到抓住,到抱怨,受害的时刻从来不会想到喜悦的时刻。

理性是一个人思维方式,非理性也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归文学的归文学,归哲学的归哲学。

帘幕被打湿,完全无关的画面,却是最深的情感。

情感如果要求到感谢的地步,即枯萎。情感的无自信化,周遭的人事构成了自卑感。

漂丝女的哀伤,是生命青春逝去的哀伤,青春必然逝去。

黍离,把事件抽离的非常干净。每个字都有声音,都有被分类的感情,或闭口韵,低沉;或开口韵,高大。

不在意你懂,大概你也不会懂!人不懂,把对象拉到苍天。

情感的结语,对于文字的精准度。

苗┈穗┈实,时间在发展,春到秋的过程,循环往复,农业社会的天长地久。

醉,喝了酒,比较像自己,清醒时,做着别人希望的你。

诗,歌声的呼应关系,不断重复,重复是不同声音的加入。字和字的精简把概念展现出来,文字高度精炼化的艺术形式。

情感的思维---真实、反复。牵挂不去的情感才会反复。

蒹葭,在共同的调性去做反复,听觉与视觉的反复,叮咛的婉转,美比历史还真实[亚里士多德]。

声音的质感,江洋韵,哀伤[ang]与希望[ang]同在。

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很美的画面,追求,彷徨而不放弃,水的悠长的感觉,婉转悠远,道阻且长才有意义啊!

绵,族群的生命的延续性,开垦、拓荒,寻根文学,历史作史诗的背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情感。

鸡叫了;没有,天还没亮。

明星有烂;将翱将翔。

静好,在生活中发现小小的乐趣。恩爱所具有的相对性与回报性。

信物--意义在里面。

楚辞,楚,物产比较丰富,色彩、香味、情感比较热烈。

诗经,集体创作的情感平衡性[含蓄、古典、节制、呆板、单调]

楚辞,个人创作的独特性,情感的两极化。

太阳,东君。

云中君,云行雨施。

湘君,湘夫人,河伯,水流之神。

大司命,少司命,生死之神。

[飞衣:像衣服的一种布]

山鬼,超自然力量。

国殇,生命的无奈状态。

对自然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对天的敬畏。

傩,巫同巫的对唱,面具代表着神,代表着超自然的力量。

东君,创造的力量;司命,衰老死亡;湘,爱情、死亡。

南方的华丽文学,屈原个人的感情,强烈的装饰意味。

东皇太一,原始的力量,还没有被分开,兼具两个性别,像混沌。[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礼魂,像七月半的水灯。

九歌,保有较多的神话经验,充满幻想,不断被诠释,诗经里面没有神,相信人本身是要自己自足的。

国殇,对生命本身的悲悯,悲壮背后的女性,那种死前的英武,那种死后的彷徨。

时间关注者一切。

完整的仪式性,可以填补不同的内容。

楚辞的浪漫,在天上飘的华丽、宗教性,高度的神秘性与不确定。

兮:装饰,花腔。

湘君,意外的死者;湘夫人,投河而死的女子。湘君湘夫人的对话,跳接感很厉害,东想西想的超现实,很不安定。

湘君湘夫人不像神,到像是人死去灵的表现,总是对生命里的美好回忆,自我安慰,又哀伤无奈。

阡陌间的民歌

汉,独立出的名称。用替代的字的话,华。

稳定的农业伦理,与之对立的是游牧民族的胡。

乐府,声音的价值,自然的融合,文字的记录,或传唱。

理性,不会那么决绝;浪漫,不见得想那么多。

初立的政权还很刚烈、直接,一群隐居卖浆者流,开会时还嚼着槟榔喊着老刘,那个有沛县亭长变为皇帝的人,民间个性的饱满,民间的个性与性格,野性、朴实、很强的生命力。

汉初的皇帝来自民间,刘邦、文帝、景帝,和民间的联系很强,做皇帝也很谨慎,战战兢兢,宫中的嫡系早已死得干净。东汉刘秀,太学生出身,忧郁的要命。

直接的情感的呐喊--叫,没有形式的压抑,生命有时候的关系,仅仅只是最卑微状况的依靠,民间的呐喊,皇室保留了下来。

汉出土的艺术形式常见猪圈,一头大母猪,猪崽在吃奶,百姓最大的盼望--富足与安定。

接下来的是稳定的农业和对外的开疆拓土,民间、宫廷、边塞,三足鼎立。

秦俑冷静,充满着写实主义,汉俑则美了许多。

民歌的重复性,富有节奏,像楚国的云纹,节庆的喜悦,农业的收割与繁忙,声音质感而有重量。

民间歌声的特性,对声音很敏感,鱼和莲,图案化了,变成一个符号的重复,很轻快的跳跃,采菱、采莲,节奏简单、曲调重复,像合唱一样,你一句东,我一句西,你一句南,我一句北,是一片歌声,想起很多的画面,拉纤、捕鱼、采菱、采莲、插秧,这些是民歌的主题,死亡、发誓、劳动、爱情。

民歌一定是最大量的代表,凄凉、绝望,但又包容。一次次的重复,劳动产生的节奏,动作的节奏转变为歌声的节奏。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口气的大,显示大时代的气度,相信自己的明亮,青春的明亮和阳光的亮丽交织在一起。

一句好女,兼具出富裕、繁荣、幸福、饱满,比美女的份量要重许多,自名秦罗敷,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绝对的个人的自我生命的完成,最平凡的好,大气而绝对平实。

平凡的美,落实在农业基础的安静平和上,不会到不堪的地步,想大汉帝国的宫殿,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民间的文化,有着文人阶级没有的淳厚。

古诗十九首,八句与八句的对称,中间四句立起来,像我们的飞檐建筑。

汉代有驿站,书信装在叫做函的盒子里传送。

加餐饭,很难体会到其中的份量与重量,几千年的历史,百姓最害怕流离战乱,因为会破坏农业伦理,大概吃饱饭,暂时的安定,安定是华人一直追求的,所以流传了几千年,现在我们的见面,常常也是问吃饭了没有?这应该是最大的询问与祝福,感情的极致大概也就是保重保重。

非常高的完整度,两句一韵,对仗、轮唱,中间立起,形式影响之大,经典的规格,情感的抒发,唱出那个时代的劳动、鼓励、轻快、节奏,对社会的反映,象征性很强,唱出共有的心情,抓兵到六七十岁,社会背景在里面,大量在唱,乐府才会采集。

平顺、两句一韵,形式本身超过了内容,再创作就很难,因为很难动它,如果情感很强烈、不稳定,就还会继续,民歌是再创作的源泉,因为它还粗糙,还有被打磨的可能,文字完美到惊人的地步,会对创作,出现绑手绑脚的现象。

史记里有大量的民间语言,民间哭哭闹闹最后也还是睡觉,不会忧郁的半夜起来走一走,现实里,扮演各样的角色,但文学本身就不是现实,使生活不那么单调,单调平实的现实生活对美的向往,生命有幻想的可能,文学常常具有写实性和非写实性。

西汉阶级不明显,平民个性还很强,平民的情感,东汉慢慢出现文人的情感。

东汉的土地兼并很严重,士族开始出现,也就是文人阶级的产生,土着性不强。

东汉实行九品中正制,举孝廉,刘秀是太学生出身,王莽不讲究儒家的正统道德,刘秀推翻王莽,很重视道德,问题出现,当一个皇帝强调道德时,人民不敢不讲道德,会出现作假,孝廉变成一种形式,寒门不会出孝廉,曹操曾经写过一篇公告,召天下有才无德者,一下子就打破道德的伪善。

一群人从出生就一直读书,具备专业性的条件,但缺少昂扬的东西,对生活的描述,通常是生命的悲哀,里面都有生活,永远的生命的哀伤,总是终岁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很重的虚无主义。这时候佛教开始兴盛,佛教讲的就是苦空:生命底层的悲哀,死亡、生老病死。

民间的心情就很具体,因为觉得生活比生命重要。

文人多是直接描述,把事件抽离掉,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民间,现象的描述,在生活中历练出来的经验,文人很少有生活经验。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恋、自怜,带钩,文人贵族,民间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常常就是加餐饭。

浮云蔽白日,流浪;落日故人情,告别;浮云游子意,流浪;你会惊讶后来的沿用。

思君令人老,文人的闲愁,对时间的感叹非常抽象,专业文人对于民间来说,不自然,但还是会把民歌拿来用,在绝望中用民间来做一种救赎。

镂空的漆窗,根本看不到窗子里面,开始幻想,没有看到反而是最美的,文学可以产生高度的幻想空间。

文人有种洁癖,受精致的教育,总结的精炼的细腻。个人的创作矛盾性很强,总是在发誓。在作品中做一种完成,现实却不存在。

古诗十九首是直言哀伤的,青青河畔草没有直言哀伤。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平淡,不激动,余韵的品味,形式和激情的完美的融合,会给你一种欣赏上的感动。不像现象的描述,刘邦,一出口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自然现象马上就感觉到。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文人的情感富有幻想性,停留在最美的时刻,行动力的萎缩,幻想性的升高,对生命的虚无感。

洛神赋,文学的满足,精神和性灵的美,捉摸不定,一直在消失的感觉,一种不清楚、不确定的向往。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包装,对于身体的美的发现,非常不确定的状态,像谈恋爱,婚姻就是一种确定,确定之后就无所谓,生命开始产生疲倦感,如果婚姻依然保有认真的看待,婚姻应该会令人向往。

面对美,极大的自负与孤独。文化鼓励理性,而非理性的时刻却常常难以忘怀。《洛神赋》是曹植生命里的一次出轨,我想也他最难忘记的。美有时候是对自己生命的某一种超越。再被憎恨的角色,永远不会被拿掉,但总是会被忘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法海的部分,只是被我们自己疏离了而已,但依旧存在。

美有着互通性,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与自身现实的美的欣赏,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恋爱,有所关心,对某个对象的欣赏,将这份感情扩大,可以是对自然的美的阅读(个人觉得阅读可以用悦读代替)。

美的不矛盾性,远近之美,统一而不同,会是永恒。客观与主观的调配,达到一种“对了”的感觉。客观的美是一种流行,生命的活泼,不可言喻,不可定型。

开始关注身体的美,魏晋喜修,唐宋的观音是线条的美,日本的艺妓会将头发往上梳,路出颈部的线条美。洛神开始在精神上的美加入对身体的直接描述。

魏晋的四六格局,四是诗经,六是楚辞。由伦理转到自然,因为在伦理中不能完成,曹植像恋爱一样,喜悦加上忧伤,因为洛神总是显出不在的状态,而不是在的状态,总是动无常则,足往神留,很怅惘的结尾。

出轨,越是禁止,越是越轨,如果出轨的满足在精神上就完成了的话,精神也就满足了。幻想式的满足,生命的丰富。肉体往往带来快感,精神带来美感,快感刺激太强的社会,美感常常出不来,而我们常常将快感当成美感。

竹林七贤,个人生命的完成影响社会。作诗、唱歌、喝酒、吸点黄石散,身体放松,随意自在,对生命的不同的看法,七种不同生命的典范,美是必须自我完成的,但是又做到不同个性的相互欣赏,山涛跑去做官,阮籍就给山涛写绝交信,其实只是对做官不待见,并不是讨厌山涛,其实是两个人对生命的不同解答。

阮籍是比较决绝的,死的时候三千太学生求教广陵散,阮籍大笑:广陵散从此绝矣。阮籍是贵族,根本看到政治的黑暗。

向秀、刘伶,可能和社会比较不冲突,所以活的蛮久。

任何人的生命,很专心的看,都不是了了数言可以写完的,只是你看不到或是不愿意看。不同的生命,生命的多元,七贤,为什么不是七圣,圣比较完美,贤是有缺陷的,对生命的宽容在里面,他有他自己完成的方式,输赢对错常常是简单的比较。

陶渊明,隐居的幻想,虽在人境,却无车马的喧嚣,佛家与儒家的融合,矛盾的精神处理,寄托在远处的心灵,在入世中有出世之想,平衡的融合,又有老庄的味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活在心中,如果都是戒律,往往会去触犯,陶渊明并没有看到终南山,只是生命经验的放大,超越逻辑的生命领悟,回到素朴的生活里。

资讯怎么加,都不会是知识;知识怎么加,都不会是智慧。

忘,回来做人,生活才是本体,记忆可以考试,但是不忘,会喘不过气。

把人分成两部分,两个我,像人跟自己的影子,很王尔德,爱这个世界的我,恨这个世界的我;入世的我,出世的我。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生我之前谁是我,死我之后我是谁。很多重的状态,原本的无关,可能是相关。顾影自怜,心达形,形达影。

桃花源记,散文中的极品,不着痕迹的进入一个思想领域,把目的性忘掉,常常发现美。忽然的离开,意外的美。生命需要好奇来应对职业的疲倦,捕鱼人像是对未知事物的窥探,当他进入到世外的村落,是生命的另一种打开,舍船入村,不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入了。

渔人在村子里各种答应不会告诉外人,可是一出来各种做记号。像是两个自我的对话,入世的我和出世的我,后来记号都不见了,因为入世是看不到出世的美的。如果你总是心机重重的去找天机,应该是找不到的。刻意,不小心就会变成做作。

忘路之远近,生命的出走,是以后回来更好的基础,一直打卡估计生活会很麻烦。

初唐:文字,声音,韵律,结构。

文字的独立性和视觉性得到了非常高的提升,文化的长期积累,旧的形式也不够用。

唐诗的影响之大,像通过戏剧,百姓不见得要识字,但是那些文盲老太太一出口就是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可以看到光是声音的影响就已经不得了,像打开的贝壳,诗是舌头和牙齿打磨出来的珍珠,光彩照人。

唐诗的花季,形式和内容已经完美融合。唐以前是五胡乱华,各种声音的进入,到唐朝语言混合到一个不尴尬的状态,菩提萨科巴演变成菩萨。

文化长久的积淀,继承的关系在里面,花季前的冬天是花季来临的原因,有内容的积淀,文以载道;也有形式的追求,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不完美,不一定能传达内容。

初唐有很强的孤独感与自负感,骄傲、自负、孤独、自怜,跟宇宙对话,巨大的空间感,苍凉悲壮。

唐朝有很大的个人感,是一次出走,人情越丰富,自我就越少,唐朝不会温室,是比较高山的那种,李家的母系是鲜卑族,胡风会把土地的稳定冲乱,华人的社会总是被看着长大,十目所视,十指所指。但唐朝就像关你什么事?特殊的个人主义,个人得到巨大的解放,在自然中而不在伦理。

汗乐府的朴素,惧怕特殊而求共同,农业伦理对不同抱有很大的嫉妒性。但胡风比较物竞天择,和土地的依附关系不强,是有限的个人生命对天地的无限感叹。唐太宗、武则天,都不是通过儒家正统的方式夺取帝位,内在生命的完美追求,纯粹的个人角色,不伪装的斗争。不会等你安排好和规定好,武则天就已经直接走出来了,生命的自我完成,不会计较他人的喜欢和不喜欢。

春江花月夜,一朵花得华丽,也要看到一朵花开放的辛酸,那么渴望的、等待的要把生命完成的过程。冰雪霜雹风雨,完成的残酷,我们总是会把残酷过滤掉。农业伦理讲究相濡以沫,群体的相互依赖,加倍的规矩,可是生命的个体强度在哪里?唐朝时汉文化一次短暂的度假期,在美学上所作的平衡与提醒。

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互相独立的五个个体,生命对其高度独立个性的完成,生命的不同的完成应该得到尊重,不同对不同的欣赏,是知己,也是陌路。

农业伦理没有个人,害怕同自己对话,因为自我没有完成,不会有对话的对象,充满了委屈性,我一生都是为了孩子,丈夫,自己在哪里?好像最后找不到了,人应该给自己留一点,我们也应该提醒家人给自己留一点。

自我的完成,与道德无关,就像自然现象有各自的规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生命经验的扩大,精神意识的扩大,平面的张开,像绘画,立体的上升,像雕刻。千万里是精神状态,也是视觉极限的悲哀。

天地无私,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是我,就会有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可是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天道无亲。

空里流霜不觉飞,听上白沙看不见,存在的东西你感觉不到,好像存在的我们常觉得不存在。

时代的水到渠成,宇宙之间剩下的是什么?本质的问题,绝对性的问题,从现象拉开,超越时空,最初是什么?狂喜的征服与茫然的悲哀,灿烂到极致,又残酷到极致,对答案是知?还是不知!磅礴的宇宙意识,偶然性的停留,个人精神的壮大。

{幽求韵,很有诗的感觉,楼酒愁秋,举步登高楼,执杯饮君酒,叹尔忧与愁,不如付清秋}

鸿雁长飞光不度,宇宙之间存在的东西因为我们看不见,而常常觉得不存在,生命当中的东西,如果你在意,看起来不存在的东西会变得存在。

辋川王维,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巨大的落败,王维的诗有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纯粹、客观的自然中,看到生命的本质现象,很大的生命的提醒,生命不是为了人,用自然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单纯,打坐到最后,绝对的静定,写出来的诗像一句偈语。

随着唐朝脱离困苦,歌形体兴盛,古调新诗的贵游文学,文字上的讲究,所构成的华丽性,强调个人的奢侈性,杜甫诗一个转,对华丽的爱与批评。

王维后期和贵游斩断了所有的联系,因为他看过了真正的繁华,所以告别时决绝的,像两极,大繁华到大幻灭。

唐诗多带有出走的经验,特别是初唐,因为诗人常常出塞,帝国的边疆,或者是生命的边疆,宇宙的苍茫辽阔,空间的扩大,带给人很大的苍茫感。

王维也有少年,同唐少年一样,意气风发,生命豁达,对生命知己的渴望,青春时刻的绽放,背叛一个群体保护的爱,从军、出塞、立功、受皇帝的接见,崇拜的生命模式,安史之乱后,情境变换,变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最悲哀的时刻,在生命的绝望之处,会有另外的转机,对生命的领悟,安静是更大的热情。

李白,长干行,个人的角色定位的改换,男性转换到女性,设身处地,第一人称的直接书写,整首诗都很平实,典故化为非典故,私情的描写,不经意的画面,诗的完整度,自动的能力转换出最完美的形式。

蜀道难,长短变化,好像在尝试着打破规则,从人的出走到自然的世界,李白有贵重的感觉,华丽而孤独,渴望知己,在大空间里寻找侠和仙,李白是叛逆的,但最叛逆的人也是最懂得规则的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吴宫幽径埋芳草,晋代衣冠成古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很严格,很工整。

李白不遵守人间规则,个人建立的生命风范,不能用世俗衡量。杜甫则在人间不断锤炼,最后形成圣的积累。两个人相互欣赏,两难在里面,选择一方,另一方在里面。

李白选择的是历险的世界,青春的勇气,叛逆,去行万里路,实验性的,走出去的,豁达到一个孤独的出走性,决然的个人,自己就是开路先锋,创造,冒险,不守规。

杜甫逐字逐句的胃口,是照到最角落的光。两个人的两难却又配合,各自发出亮光的人,不一样造成的欣赏,生命的互补,各自的定位是他人不能够取代的,巨大的生命的撞击,两种不同的风范形象。同和不同无甚好坏,当可以欣赏另一个生命的时候,生命的另外一种情操。李白总是在忧伤与豁达做转换,既气力饱满,又似水柔情。

杜甫不同于李白的浪漫,通常是很具体的事件,像纪录片,是见证历史的资料,画面的记录,从小老百姓的角度,三吏三别,让你看到战争的慌凉,文学是另外一种历史,希望生存有基本的稳定,大的关怀在里面。时间、地点、事件、节制、朴素。

相关文章

  • 文字之美 笔记

    文字之美 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语言和文字的区别,现在想想。语言更注重发音,文字在记录上占的更多一点。 闲暇的时候,想...

  • “洞识”—阅读《哲学之树》的笔记

    以下文字是阅读《哲学之树》的笔记。《哲学之树》(美)庞思奋电子书下载:http://vdisk.weibo.com...

  • 读书笔记系列之二: 系统之美---跨界的力量

    读书笔记系列之二: 系统之美---跨界的力量 王静晓文字(微信公众号: MEUPcollection) _____...

  • 《数学之美》总结摘要

    原文引自 豆瓣《数学之美》-笔记总结 第1章 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 讲述了文字、数字和语言的历史,目的是帮助...

  • 文字之美

    文字之美

  • 用心触摸文字 工作不在焦虑

    前路遥遥,让我们不忘初心,坚持用心继续触摸文字,在读书与写作中感受文字之美,人性之美,生活之美,从而让自...

  • 谁美?

    文字再美,也比不过海上白鸥; 白鸥虽美,终不及海之博大。 文字再美,终不及天空之白云; 白云再美,不及蓝天之浩渺。...

  • 文字之美

    文字终究还是有局限的, 它传达不了最纯粹的爱慕, 它诉说不了最漫长的思念, 它感动不了最悲切的怜悯, 它包容不了最...

  • 文字之美

    走进简书看美文, 简诗友谊总牵魂。 一日不见三秋尽, 刮目相看更精神。 激扬文字摧自新, 各抒己见展鸿运。 欣逢盛...

  • 文字之美

    陪着孩子们一天的研学旅行,收获很多,作为老师,我还有一份不一样的收获,那就是在研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一样的美——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之美 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ph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