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965天早安问候。
有一种妈妈常常对孩子这样说:“妈妈为什么生气?你没点数吗?你要是不……妈妈会发脾气吗!”
熟悉吗?这种妈妈告诉孩子自己生气发脾气都是因为孩子不好!她是被逼的!
“我不生气?我想生气吗?
你不那样我会生气吗!你是不是非得我发脾气才长记性!”
“你就不能让人给你个好脸色,非得逼着我发飙……”
这样对孩子说话,孩子会怎么样?
很沮丧、羞愧……
这类妈妈,遇事习惯用情绪发作增加权威性。把情绪责任归咎于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内疚、羞愧、急躁、叛逆等不良后果,也可能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精神障碍等心理疾病。
因为:
1.小孩天生敏感、妈妈的发怒使其会变得更加敏感、缺乏自尊心,以及出现自卑的心理。
2.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说话方式、做事方法等,小孩一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会导致小孩也出现相同的状态,遇事急躁,用发怒解决问题等。
3.如果家长总是对小孩大吼大叫发脾气,孩子就会产生叛逆心理与家长对着干。
4.孩子的心胸变得狭窄容不下他人,以及对他人的过错久久不能释怀。
所以,不要用指责与控诉表达你对孩子的关心与关注。一个妈妈用发怒来增加权威性反而会降低权威性,谁爱发火,谁没有说服力。要用交流、理解和支持,孩子才会领情。
如果你遇事总习惯发脾气解决问题,是你成长不够,你对生气的理解方式跑偏了,也就是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5个理解方式:
1.你的理解方式
2.我的理解方式
3.旁人的理解方式
4.理论的理解方式
5.历史的理解方式
如果你总站在自己的理解方式,你会很容易生气。
所以,妈妈对孩子发火时,换一换位置,理解一下孩子的角度,自己的情绪就会化解。
中国人有一句话: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说,学问多了以后,情绪就稳定了。
因为学习成长之后,你会有有更多的理解方式和理解角度,你就懂得了换位思考,换一个模式思考,这样情绪就自然化解了,怒火也就消了,跟孩子的关系就更亲密了。
那么,孩子做错了事,就不能生气了吗?
可以,人非圣贤,孰能不发脾气呢!你可以这样说:
“妈妈真的很生气,因为我喊了好多遍都得不到回应,
妈妈觉得不被尊重、很尴尬,也很没面子!妈妈真的很需要你尊重我回应我,有时候我说的话很重要!不过妈妈也要说句对不起,刚刚妈妈太着急了,妈妈不该发脾气,用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妈妈在管理情绪方面还需要进步,你愿意帮助妈妈吗?比如你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对我是一种帮助。”
当你对孩子发脾气后,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他的什么行为让你有了什么样的情绪,并且说明原因,大方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告诉孩子自己发脾气、粗暴解决问题是自己情绪管理还需要提升,而非孩子逼得,并邀请孩子帮助自己。这样孩子会懂得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不会变成一个爱发脾气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