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抡的锤子,破坏了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漫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脾气的坏处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发脾气。不少家长经常下决心要改掉坏脾气,每每事到临头,火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想着重谈谈如何克制坏脾气。
克制坏脾气不能光靠一个忍字。古话说的好,“忍”字头上一把刀。一位家长给我的邮件标题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说邮件内容如何,标题已经够吓人。刀锋之下,如何能躲开伤害?一个人心上这么多带血的刀子,若不去掉,迟早是要割伤自己活他人的。
这就说明会一个问题,脾气大的人为什么心中常有怒气?他们的“火”到底从何而来?知道病因,对预防和治疗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对坏脾气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时代的这两种遭遇,埋下了坏脾气的隐患。
因为儿童的性情是向成人习得的,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作用。坏脾气家长动不动向他人,配偶或孩子发火,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无意中教会孩子用破坏性方式表达不同观点。同时坏脾气的人让家庭生活经常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负情绪,积淀越来越多的负能量,成年后,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尤其容易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动手,因为这两者离自己最近,对自己威胁最小----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火气大,儿子脾气差,到了孙子也不怎么样--- 家族轮回链条就这样形成,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一些爱发脾气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脾气就是这样,天生的,改不了。把坏脾气等同于双眼皮一样的生物遗传,这反映了很多人对自己坏脾气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我改变的逃避。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点从何而来,将 要何往。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合理化,才有力量斩断这轮回的链条,并且容易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给出原谅。
如何改变坏脾气?关键一步是立即行动。即从今天,从这件事开始,不发脾气。
脾气这个东西,不发会不发了,你不纵容它,它就不会张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约束,脾气可以被喂养的越来越大。这不仅在心理学上被观察到,生物学也证明,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
克制脾气可以从每一个想要发火的事件中开始练习,哪怕觉得自己在“演戏”,也要演下去,情绪没到位的情况下,努力让行动先到位。心理学研究发现“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并且人的情绪有互动性,投射出去的情绪往往会反弹回来,每一次反弹都是强化,好的情绪有好强化,坏情绪有坏强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做出勇敢行为而变得勇敢。””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变成“好脾气”,就要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尽量不让坏脾气出来露脸。
大部分情况下,人只要体验一次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后面就会变得更容易控制情绪。
有位家长说她一直对儿子要求严格,但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脾气不好,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而且从不认错,经常气的她简直艺发疯,只是因为知道打孩子不好,才强行忍着不动手,但和孩子吵架确实频繁发生。又一次她是在黔驴技穷,愤怒地对孩子大喊一声:你就不能让妈妈高兴点吗?儿子大声回敬说:“我不知如何让你高兴,就知道如何让你不高兴。”她当时感觉内脏都要气出血了。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一个作业本丢在家里了,必须要今天交,要妈妈送一趟,这不是第一次了,这孩子整天丢三落四的,动不动就把什么东西丢在某个地方,所以当她黑着脸把作业本送到孩子手上,刚说了句“每天叮咛你多少次......”儿子立即呛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头就离开,没有一点认错的意思,也没有对妈妈的辛苦表示一点感谢。可能只是因为在学校里,才没大喊大叫。晚上她很想批评儿子几句,只是害怕他发脾气,才硬忍住了,心想的呢到你下次再忘了带东西,逮住了一定要好好教训一次。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又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他把今天要教给老师的一张表格丢在家里了,要妈妈再送一趟。她一听,火气腾一下就上来了,没好气的说。妈妈今天很忙,没时间,你明天再交吧,生气地把电话挂断。过了一小会儿,老师打来电话,说这个表格必须今天交,现在班上就却她儿子这一张,希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否则孩子没法放学回家,老师也没法下班,老师口气强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头上的事,开车往儿子学校赶去,内心简直可以用怒火万丈来形容,恨不得当下抓住儿子痛骂一顿。
快要到儿子学校时,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儿子的老师,突然有一点点胆怯,感觉没有勇气面对,害怕被老师给脸色看。然后又想到,自己还这么害怕见到老师,儿子此时不知道有多难堪。老师显然很生气,应该已经狠狠滴教训了儿子。全班那么多的孩子,就她一个人忘了带表格,这让儿子多么尴尬啊。想到这里,她忽然有点而开始心疼儿子了,心理的怒气一下子消解了不少,然后,不知怎么突然生出一个想法,今天连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没有用,还让他呛两句,这次什么也不说,看看他以后会怎样。
到了学校见儿子,她一反常态地没有生气,把表格交给儿子时,顺便把水壶递到孩子手上,和颜悦色地说,水壶也忘了带了,是不是一上午没喝水,渴吗?妈妈的表现让孩子大吃一惊,有些不相信地看看妈妈,一时不知该说什么,眼睛里流露出感动。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带水壶,也是一个过错,回家后总会受到一顿责骂。
看着孩子的表情,妈妈忽然觉得孩子那么可怜,自己没发火,居然让他那么意外,可见自己对孩子发了多少火。妈妈一下子感觉有些心酸,忍不住温柔地拍拍孩子的后背。当孩子确信这次妈妈真的没生气时,眼中突然泛起泪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头,错诺着低声说一句“妈妈,又让你又跑了一趟.,....”孩子虽然没把话说完整,但能听出他的歉疚,几乎可以确信,孩子在强忍着眼泪,或已流下眼泪。妈妈一瞬间也眼眶一热,又轻轻地摸摸孩子的脑袋说,没事,反正妈妈今天也不忙。嗯,没别的事了,那妈妈走了。孩子轻轻地嗯一声,还是没抬头,妈妈能感觉到她和孩子间有种温暖的东西在交流着。
回家的路上,竟是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原来宽容竟然有这么大力量,可以让一个从来不肯低头认错的孩子主动说出对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后,居然一反常态地变得非常温顺,妈妈让他干什么,他总是情绪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没有以往的故意顶牛。
这次经历让她看到克制脾气的成果,给她带来信心和鼓舞。后来这位家长开始不断约束自己,发脾气确实是越来越少,脾气也越来越小,很多事情如果放到以前,一定会觉得不可容忍,非得暴怒一场不可,后来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发火并没有那么难,而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这个孩子一样,家长一改脾气,马上就懂得
“领情”,很多孩子对家长初期态度的转变并没有积极的反馈,似乎无动于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要气馁,哪怕是遇到孩子主动挑衅也不要发火,让他“拳头打在空气中”。双方的负面情绪都不得到释放和回应,时间久了,自己的脾气,孩子的脾气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好。
有位爸爸说他下决心不再跟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发脾气。但小家伙蹬鼻子上脸,给三分颜色就想开染坊,弄得家长越来越没信心,担心把他溺爱坏了,但有一天傍晚,这种印象改变了。当时,孩子妈妈把一盘刚炒好的土豆丝端到桌上,又进厨房抄第二个菜。孩子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说菜刚炒出来太烫,再说妈妈还没过来呢,等一会儿吧。孩子一脸不愉快,手里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敲击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盘里吐一口口水。
这实在太过分了,爸爸几乎把持不住想发火。也许是小家伙自己也知道这动作太出格,看看爸爸,目前既挑衅,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强迫怒火,镇静地看孩子一眼,没吱声,低下头继续看手机,努力平息心理的火气,然后思考对策。
片刻后,妈妈端着另一个菜出来,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爸爸也没说什么,一家人开始吃饭。爸爸心里憋屈的都有些吃下饭。小家伙也学确实 觉得自己理亏,也许是因为又等到爸爸的火气,心里有些坎特不安,在饭桌上表现得出奇的乖巧,一直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不像平时吃两口就跑了,还把碗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的。妈妈惊奇的说宝宝今天表现那么好。爸爸心里忽有一些感动,觉得自己坚持不发脾气有了成果,庆幸自己没有轻易放弃“好脾气”。他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管的多,又老发火,孩子不逆反才怪。比如今天,孩子想先吃几口土豆丝,这哟求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其实也很正常,家里有没有外人,为什么不允许呢?这么点事都要限制他,他当然会觉得你总是很不友好,就要故意在你面前捣乱。如果自己没压住火,又打骂孩子一顿,事情就会变得多么糟啊。
在这么具有挑战性的事件上还能控制不发火,爸爸自己也有成就感,此后更加注意减少限制孩子,努力克制脾气。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比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最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有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布起来。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在改善坏脾气的路上,家长要经常尽量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的不如别的家长好?或者是我没看见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什么错误?对他的什么缺点能一笑了之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么天生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这些问题不妨常在心里想想,就是对坏脾气的不断降解。
控制脾气,多数家长只要在意识上到位了,行动就会自动调整。但也有人发现,坏脾气于自己来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虽然明明白白地知道发脾气的坏处,却常常控制不住。每次发完火都后悔的要死,可到了下次,照样大发雷霆。
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半小时效应
给自己里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马上收住,告诉自己等半个小时,一切都等到半个小时后再说。在这半个小时里,一定要去做别的事情,凡是能让自己感觉好些的事情都可以做,比如浏览网页,玩游戏,吃东西,到外面走走,洗个澡或给好友打个电话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动脾气的事情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脾气是一种激情,爆发都是瞬间的事情,挨过半小时后,人就变得理性,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纸条仪式
在特别想改变坏脾气时,写两张纸条。第一章描述自己的坏脾气,把它的可恶白纸黑字的写出阿莱,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坏脾气。第二章写自己的改变坏脾气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两句话,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决心。然后把第一张纸条狠狠滴撕掉,烧毁或者用其他方式销毁,感觉把坏脾气埋葬掉。第二章贴到墙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面看到的地方,规定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想发火,必须先跑去看过这字条,看完了再决定发不发火。或已开始发火,突然想到纸条,也要跑出去看看。若纸条有效控制了火气,给自己一点任何形式的奖励,让自己高兴,如果看过纸条后没管用,还是发脾气了,也不要气馁,把这一张撕了,重新写一张,重新给自己鼓劲。看纸条这个仪式化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话经常放在心里复习一下,坏脾气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意念疏散
当火气一下子起来时,先赶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体内部,宛如立即把身边惹你生气的人丢弃掉,顾不上管他一样。集中注意力寻找一下身体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闷,还是脑袋隐痛,或是手臂颤抖,然后把意念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团纯净的气体或清清的水流,轻柔地包围那里,旋转按摩,并思思深入,把那里的浊气驱赶出去,可经由身体任何地方挥发到空中,身体越来越干净。这个过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觉纯净之气被吸入,然后才吁气,浊气被呼出去......一次驱散不完就再来一次,直到感觉自己变得干净,平静而松弛。
以上三条方法也可以同时做,也可以只做一条。关键是坚持,一直坚持,给自己反复练习的机会。西方流传一句笑话:如何像卡耐基一样成功?答案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套用句话,完全可以说,如何成为一个不发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发脾气的时刻,没有比停止发脾气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墙里的自我改变意识上,才会有效。在和孩子的“较量”中,家长要牢牢记住,只要发火,就输了。家长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强,遇到事情有定力,有变通力,那么孩子学到的正是这些。
当然,必须要承认一点是,天下没脾气的人很少,正如天下没有私心的人几乎没有一样。所以也不要期望自己成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洁癖,否则会太焦虑,。而过度焦虑对改善脾气并没有什么好处。大家都是凡人,偶尔发点脾气也正常。如同正常范围内的私心是健康的也是必须的,正常范围内的脾气也可以存在并可以理解,关键是个“度”的问题。如果实在是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不要非得要讲什么道理,明明白白开始的事,,可以糊糊涂涂结束,这并不影响以后的日子变得晴朗。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亚当斯密认为,具有最细腻敏感的的慈悲性格的人,自然也是最能够高度自我克制的人。我们俗称的体贴,善解人意,感同身受,有同理心等等---这些简单的词汇不简单,它标注着人性可靠的宽度和高度。人若不固执于自己的想法,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好,而不总是着眼于些许的不如意,脾气可能就会小得多。
孩子逆反,说明他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选择的勇气,这总比事事听命于家长,没主见好的多,。孩子成绩不理想,但他身体健康,心底单纯善良,这该多么令人欣慰。钱包被小偷偷了,要庆幸银行的村看没被人骗走,挨了老板一顿训,就去庆幸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迈脚出门,平直的马路以铺到脚下,轻轻点击鼠标,世界就展现在眼前......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如果日子充满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将回报给你,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家长自己更受滋养。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不是惹尘埃。”--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无事,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超脱境界。对于一个超然的灵魂来说,有什么事情会让他烦劳到失态呢?境界的升华不可能轻松的一步登天,而需要一点点去修行。当我们能对一人一事给出豁达和宽容时,已不知不觉中刚开始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正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