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听Kris的学习力课程的最新一节——“屯了那么多课,一节都没上,好焦虑——运用断舍离,扫除你的知识焦虑”
突然深有感触,想把自己这两年在知识付费这方面的花费梳理下。
我在知识付费上花的钱主要大头有:
瀚思心理初级班
在行咨询
训练营:包括正在参加的shewil训练营,还有剽悍一只猫的剽悍行动营
长投:包括股票基金保险的三门打包课,还有升级社群版的补差价,和延期补交的钱(它的课程有限定过期时间)
饭团:包括去年6月买的剽悍一只猫和萧秋水的饭团,还有今年最近买的鼹鼠的土豆的人生补习班,还有下面没列出来的饭团推荐的一个超模健身课
(以下图片是我从自己的记账中根据分类摘出来的,我把超模健身课另外分类为打造美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70512/b4f938d614fe5bc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70512/2e67d99d32842675.jpg)
001 我的知识付费主要(有意识的)是从长投的理财课开始的。
时间上更早一点的剽悍一只猫和萧秋水的饭团,当时可能是比较早,有促销活动之类,促使我报名的,比较没知识付费的意识,因为饭团分享的内容也不是系统的知识,是比较碎片化的一些文章。
002 去年是比较懵懂的,还停留在免费学习的初级阶段,包括分享获得听课机会(当然今年也还有)还有更多的是一种冲动消费,或者猎奇心理,被课程的文案吸引,去花个几块钱,听一节短短几十分钟一个小时的简单分享。当时经常听到嘉宾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可能在一个小时内把这个东西讲完,我只能做个简单的入门介绍。如此之类。
所以长投的三门打包课,算是最早尝试的比较正式的比较系统完整的课程。不过,这也要归因于长投很好的营销策略,从9块钱的小白理财课,让你接触社群学习的方式,然后给你灌输知识付费的概念,从而让你愿意花一千块钱买它的后续课程。
003 去年买的粥左罗的微信公众号的课,其实听是有听,但没去实践,听的零散,后来就逐渐放弃了。当时对微信公众号也很新奇,但结果发现自己对于打开电脑,去写一个公众号文章,还有要进行一系列排版,没办法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
所以,公众号是开了,但是却停更了好久。这里还想说,去年尝试的新媒体写作,还有今日头条,当时因为救援队的一节新媒体培训课,约定要一个月通过新手期,于是目标明确的努力,真的实现了通过新手期。当时正在学习长投的理财课,因此契机之下,专门写理财相关的文章,因为专注写一方面的东西,我想这是通过新手期的一大助力。
004 蒋勋细读红楼梦,我现在忘记是在哪个平台购买的了(汗~)。但是,当时有一段时间,真的是我的睡前听物,很着迷,这个台湾学者不仅语气娓娓道来,而且还分析一些写作的手法和技巧,我想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是很有助益的。(只不过对我来说,虽然觉得不错,但我还从没想过写小说,或者也没练习过写故事,所以并没很好的应用起来)。
005 拆书学院的赵周老师的碎片化时代的知识管理这个课,其实去年挺早就听过,今年在猫叔的行动营又再次听到,又有更深的体会。去年当时对碎片化知识还有知识焦虑还没有意识到,而今年就有更多的思考,比如我会在想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书,学了那么多课程,觉得没有什么用。这就是知识焦虑中关于知识是否自己读了听了之后,但却未能真正获取到知识的焦虑来源。
解决方法,其实在于比如说拆书说的拆为己用。以及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的一点,学习要从解决当下的问题出发,而不是还停留在学校阶段的为了学习而学习。
Kris的这节课里讲的如何解决知识焦虑的问题,让我觉得有启发。有两个轴叫关系轴和时间轴,让我重新认识到,要从自己出发,去掌控知识,让知识为我所用,而不是变成知识的奴隶,要记得自己才是知识的主人。我觉得这一点的确启发了我,更新了我的认知。
另一方面,要从当下出发,不要为了以后的有用去囤课,我这才意识到,的确和我们平常购物的时候,会冲着促销或者凑单,去囤积东西,然后最后发现买了一堆无用之物一样。而我们的囤课,或者囤面膜,不仅在于说金钱的不必要开支增多,更在于说,不管说囤积的面膜占有地方,还有买的这些东西在潜意识里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一旦买过来的东西,会潜意识地占用我们的思维空间,消耗我们的精力,于是带来压力和焦虑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此,分享kris给予的建议是,问自己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个知识对于我是不是有用且必要的?”,另一个是“这个知识是不是当务之急需要尽快学习的?”
006 关于知识焦虑的学了那么多课,却未能真正获取知识,或者为自己所用。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太贪婪了,想学习所有东西,这一点就要认清:没有人能精通所有事情,甚至不说精通,掌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专注地投入地去一次学好一个技能。而不是不停地切换不同的课程,比如今天听一点微信运营,明天学一点文案,后天学一节英语。让目标分散,或者说同时进行多任务多目标的学习,其实效率是很低的。更何况对自己的心态也会有影响,因为你所有的目标都在进行中,你没法收获真正掌握某一个技能的正向反馈,就很容易放弃,半途而废,结果什么也没有掌握。
007 今年新的尝试是更多的参与社群式学习,比如猫叔的行动营,还有she will的训练营,其实不是为了系统的学习一方面的技能(比如长投的理财课),更多的是有一种外在的监督,以及共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在行动营里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坚持每天写打卡文章,还有听一些大咖分享。其实我行动营结束之后,我也进行过总结,虽然行动营的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但其实真的提高多少呢?行动营结束之后,没有了监督机制,我又很难让自己继续每天坚持写文章输出。而至于写作和演讲,其实都需要分别花一定量的时间,去实践和练习,才又可能取得阶段性的反馈和效果。
关于外在监督机制,或者学习社群提供的氛围,使得我认识到,自己过去很高估自己的意志力和动力。另外还需要努力转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自己一个人怒着劲儿去闷头学习,其实联机学习,或许真的是更高效快速的方式。
008 知识的变现,或者知识的内化。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我来说,感觉听到的道理千千万,但是这些书本的知识好似背负在自己的身上,压得自己喘不过来气。我觉得一方面觉得自己需要时间和机会去实践和练习,另一方面可以参考的方法,是古典老师在《跃迁》里讲到的知识晶体的概念,他谈到了知识树和问题树。
于是,我觉得一方面要做的是克制自己不停的想买书,想买新的课程,克制自己囤课囤书的冲动。因为会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加重自己的知识焦虑,静不下来心来学习,心很浮躁,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我需要的是断舍离和学会专注,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一次只精进一个方面的技能,不要同时在学很多课程。
当然知易行难,我可以通过比如写周记,定时回顾反馈总结,逐渐让自己学会给自己打造里程碑,让自己收获成就感。
Kris说的好,成就感来自完整的做好一件事。还曾说过,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把一件事情做成。
也就是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另外,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让自己变得更好,修炼自己这个过程,是持续终身的一个事业。
在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的24个锦囊》中,我体会到曾国藩的修身和自我管理,立志成为圣人的鸿鹄之志。这个过程是不仅需要决心,还需要耐心和韧劲的。他说就像鸡孵卵那样,他花了30天戒掉烟瘾,却花了30年去改掉其他那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和毛病。
他说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棵果树一样,慢慢成熟,既要不忘初心,也不能急于求成。所有的成功都需要耐心的积累。需要不断修正。就像曾国藩通过日记修身,是十年如一日的,不停自省,检查自己的言行,不断修正,和打磨自己,才最后成为千古第一完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