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打开“得到”app时,自动弹出了一封写给用户的信。看完信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加入“得到”已两年有余。
从最早的“每天听本书”,到后来订阅专栏,再到购买了陆续上线的大师课,我一样都没有错过,先先后后,订阅了九个专栏,五门大师课。但两年过去了,真真正正追着每一集更新的栏目几乎没有,我不禁要问自己。我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

当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常单薄时,难免会产生知识焦虑。于是线下培训、线上知识服务平台仿佛就成为了人们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管自己真正想要学什么,暂且看着哪个比较顺眼,就甘心为知识掏钱,仿佛买到就是赚到,买到就学到了似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反映出学习者其实是缺乏对学习的精细规划。
“断舍离”不见得是放弃,只是在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5月头上,我退了一个群。那是一个在阅读上继续精进的群。当时我打开了自己的微信,猛地发现自己陆续参加了不少学习群:线上英语社区群、品牌英语学习群、时间管理践行群、学习写作群、阅读精进群。最早的时候,我只是在学英语,所以置顶的群只有两个,可当我想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加入的群越来越多后,微信整屏都是置顶的群,纷至沓来地群内交流却使我越来越迷茫和疲惫不堪,我这才发现自己弄错了方向。并不是学得越多,就能学到越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天只有十份精力,其中两份是分给学习的,那倘若学习的重点只有一个,那两份兴许是够的,可当我要把它拆分成好几份时,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虽然说想学什么就去学的心态没有错,但如何学却有着大学问。
比如说参加了28天写作训练营,我给自己立的目标是日更28天,可我却错过了专业老师的第二次点评,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写了那么多天,始终没有一篇我觉得拿得出手的文章来,给老师点评,似乎也有点浪费他的时间跟精力。就像我在英语学习社群里给伙伴纠音一样,倘若我听到的是一段根本没有好好预习就来的语音,这时候对其进行纠音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他自己都在敷衍了事,那展现出来的问题跟毛病可能只是他不认识某一个单词而已,并不是真的发音不到位。写作练习也一样。如果我写的时候都没有投入百分百精力,那又凭什么要求老师来给你认真点评呢?
此外,在精进阅读上我也犯了相同的错误:什么书都想读、急迫地希望自己三天就能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在过去的两周里,我看完了三本书,总体来说效率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难免有挫败感,可我不禁要问自己,是不是我所定的目标根本不符合我的实际情况呢?当我步履匆匆地想提升自己的时候,却没有在一开始静下心来,好好规划如何一步步扎扎实实提升自我。
在这个知识付费全面开花的时代,能吸引到我们的知识产品越来越多,必须要静下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能要求自己样样精通,如果能持续在某一个领域精进成长的话,那样的人生就已足够绚烂。断舍离掉一些焦虑时期产生的副产品,一点儿也不过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