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写作课

作者: 岛城倦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7-04 21:41 被阅读0次

上节课说过,文学是生活的反面教材,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有很多内容,但其中相当于大部分是没有办法写的。为什么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事儿没有办法写,不方便写?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对抗,我们想要的素材,就是发生在素材里面的人物、故事都要有对抗有对比,对抗对比的区别就是对抗是直接的矛盾冲突,比方说因为一个什么事儿,我和张三吵了一架,我就写我跟张三两个人吵架,什么原因引起的,后来造成了什么后果,这个叫对抗,但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半年都不会跟人吵一架,甚至一年都不会跟一个人吵一架,那我就没有这个写作的素材了,当然不是说这个吵架才叫对抗,有时候你跟一个人聊天,他说了某一句话,让你觉得三观不合,你对他有了点看法,然后默默的心里面给他画个小叉,这个也叫对抗。

那对比是什么呢?比方说你在北京,看到一个价值百万的豪车,这个不叫对比,但你要是在这个四川大凉山区这种非常贫困的地方,你看到一辆豪车,一辆价值百万的车,这个对比就出来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因为素材里面没有足够的对抗,我们可以在对比上做文章。把小孩儿的朝气、活力和老年人的暮气作对比,把有钱人的一掷千金和穷人的贫困潦倒做对比,这样的话呢,我们可以写成散文,散文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呈现出来效果也还可以。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聊天,那我们想一想,吃饭,睡觉,聊天,这些算不算素材呢?这个就要看情况,比方说正常情况下,今天吃了一顿红烧肉,这个一般是不算素材的,但是特殊情况下它就算了,就是说我三个月没吃肉了,今天吃了一顿红烧肉,这个肯定是素材,因为你要解释你为什么三个月没吃肉了,这三个月在干嘛,把这个解释清楚就是素材啦;一个每天睡觉都不失眠的人,突然有一天夜里失眠了,肯定是素材,你去挖掘他失眠的原因,就会发现有一些事情。

聊天也是一样啊,大家聊得云淡风轻,聊完走了,回家了一点儿事儿都没有,这个不是素材,但是聊完之后,整个人就抑郁了,或者听到什么震惊的消息,那这种就属于素材,所以看一件事儿是不是素材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有没有引起你的情绪变化。

或者它有没有引起某个人的情绪变化,大众的情绪变化,所以我们作为作者想写文章的话,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情绪变化,大家在一块儿聚餐,一块儿唱卡拉OK,你去观察每一个人的情绪,也会发现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来了之后,他唱的很high,他以为大家都很high,但其实可能有一个人坐在那儿,从头到尾都没有唱,你感觉他总是有点心事儿。你去看每一个人的情绪,它都不一样,我们作为写作者呢,首先是一个观察者,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他人的情绪变化,大众的情绪变化,因为只要有情绪的变化,尤其是情绪起伏比较大的这种现象,一定意味着背后有故事。

有时候我们会说,一个人莫名其妙的就烦躁啦,莫名其妙就无聊了,其实都不是莫名其妙的,都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有可能可以追溯到过往很长时间以前的发生的某一件小事,他甚至自己都以为自己忘了,但是碰到什么机缘触发了,就会让他突然抑郁起来,或者说让他突然觉得有一些不高兴。

在围棋里面,有一个词叫问题手,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一步棋走错啦,可能下面的败局就已经注定了,不出意外你这盘儿就输掉了。但是问题手呢,每一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总体上来说,高手看问题手是要比低手看到得早。

我记得人机对战的时候,阿尔法狗跟李世石下棋,大家都还觉得李世石跟阿尔法狗还在旗鼓相当的时候,柯洁在演播室里面就说不行了,李世石输定了,后来果然过了十几手之后,大家都得出了跟柯洁一样的判断。

就是比方说一盘儿棋280手结束的时候,我们可能认为是他在220首左右的时候下出了一个问题手。但是如果让高手去看,他可能会发现你在一百一百六十手的时候就已经下出了问题手。一百六十手之后,基本上已经确定了黑棋的劣势,那你如果让电脑看,让这种阿尔法狗看,它们可能发现你在90多手的时候就走错了一步,本来黑棋跟白棋可能是旗鼓相当的,都是50%左右的胜率,结果因为90多手的时候你走了一步,不经意的棋一下子让你的胜率变到了20%,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就是我们会觉得前边的很多事情是小事儿,实际上小事儿会对于后面很久远的事情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作为写作者呢,需要去捕捉身体那个生活当中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尽早的看出来一些行为,它会导致后面的一些恶劣的,不幸的结果的话,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去及早的制止这些悲惨遭遇的发生,那在写作里面,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为一些激烈的对抗埋下伏笔,所以这个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写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描写,我们以前说过,在这儿再强调一下,环境描写一般可以用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你写下一个悬念,悬念出来了,大家有兴趣看下去,这个时候不着急,你先给他来一句景物描写,环境描写,这个是可以的。还有一种,就是情绪到了高潮,这个时候你再来点儿环境描写,去渲染一下气氛,这时候也是可以的。环境描写要慎用,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在哪儿环境描写,而且不知道环境描写该写多长。

如果人家说啥,你说啥,那就不用写到文章里面。一般生活中都是这样子,人家说一个事儿,我们说行啊,可以啊。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看人家坚持,我们也就让一步就行了,但在文学里面呢,尤其是写小说,在小说里面是进一步狭路相逢,人家要让一步,我偏偏不让,我不仅不让,我还要往前走一步,这样的话,就碰撞出来剧烈的冲突,就有了对抗,有了对抗的故事才成为故事,故事才好看。

小说家余华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被一个问题困扰,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心理描写,困扰他好长时间之后,他去翻了很多大师的著作,然后发现心理描写是假的,根本就没有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知识分子创造出来一个概念,等于说是忽悠人的,他发现很多大师在需要心理描写的地方,用的全是动作描写,这个很值得注意,我们以后再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去留意一下,不要觉得这些专业作家,甚至大师,他们写的东西每一个地方就是好的,其实他们很多地方也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才选择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

很多时候一个人跟一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并不是因为现在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了解了这个人之前做了什么。

举一个简单例子,谈恋爱,你刚谈恋爱的时候,两人的关系是一种样子,当你谈恋爱谈久了,你知道他以前做过什么之后,你对他的感受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并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而是因为你了解到了什么。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跟任何一个人接触的时候,总不是第一次见面,就像查户口似的,把他过往的经历从大到小全部都问一遍,肯定不可能,这样子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只是一个粗略的印象,而这种粗略的印象往往是假象,我们对他了解的不够彻底,甚至了解到的是他的假象,是他装出来的彬彬有礼呀,绅士呀这一面,实际上他可能是个人渣,但是只要接触时间久了,慢慢的马脚就会露出来,所以我们就要在故事的推进过程当中一点一点,让这些暴露出来,写文章也是一样,很多信息是一点儿一点儿透露的,不是在一开头儿,先把这些所有该介绍的背景都给介绍了,那样的话,后面的故事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所以写文章的时候信息要一点一点透露。

我们说写文章最好是写带有遗憾的故事,而故事的遗憾是出于什么呢?出于人与人之间的误解,那人与人为什么会误解?就是因为了解不充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瑕疵,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瑕疵,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那就是在接触的过程当中,尤其在没有那么熟的时候,总是会装一下,总是会遮掩,而等到面对自己非常熟的人的时候呢,就把这个面具给撕开了,或者说有时候就遮掩不了,不是遮掩不了,是因为你总是戴着面具,总是这样的话就会比较累,这样的话,本相就暴露出来了。

那么我们写文章了解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知道如果要让一些故事发生,需要氛围,在特定的氛围特定的场合下,一个人的本性就会暴露,一个人平时装的很绅士,在牵扯到他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跟别人撕破脸,那么你就在这件事情上,让他跟别人有利益分配关系,这个时候他的真相就暴露出来了。

每一个人对于文章,对于语言的都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你把分辨率调得很高的时候,到底在那个情况下那样的人,他会说什么样的话,我们很多时候是判断不准的,红楼梦这里面这点做的水平非常高。其他一般人比如我们去写这种对话,我们就会写的比较弱。要想写的好,就需要用很多阅历去支撑,就是你真的见过生活当中这样的人,而且你不仅见过你,还细心地观察了他说话到底怎么说的,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呢,就是去观察生活里面各种类型的人,但是,你还需要去仔细的思考,因为有些人跟你小说里面的人,或者根文章里面的人,并不是一类人,你把他当成一类人写,那样的话就会出岔子。

写文章的时候,作者就是上帝,你在创造你笔下的人物角色,你讽刺一个人的时候,你文章里面的人他不会还手,就是你打他,他也是一个不能还手的人,所以你讽刺的时候你很爽,所以很多作者喜欢在写文章的时候,加入自己的这种主观的感情色彩,但这个会破坏文章的质量,很多时候会破坏文章的质量,不是100%的,有时候会增加,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破坏。

作者习惯在表达当中跳进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看比赛,我们是看比赛本身还是去听解说员的解说呢,我们肯定首先80%的精力放在比赛本身上,20%,甚至20%都不到才是听解说员讲。如果能二选一,我们宁愿没有解说员,我们只看比赛,不会觉得有什么缺失,但是如果我们不看比赛,只听解说员在那儿讲的话,那个效果打了太大的折扣了。所以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样,一方面你在给读者呈现这个故事,这些人到底在怎么踢球,另外一方面你在解说,你在解释他这个球踢的到底好还是不好,但是当你经常跳进来去评价的时候,人家已经看不到这个球怎么踢的了,只能听见解说员在这儿说这一脚好,那一脚不好,那样的话就有点喧宾夺主了。

作者跳出来讲自己的主观评价,这就好比加了滤镜,我们本身想看一个片子,你把滤镜往眼前一放,我们看到的都是经过这个滤镜过滤的。

很多时候,读者是对于事实本身更感兴趣,而不是对于作者的加工感兴趣,我们更想看它本来是什么,而不是作者说它是什么,我们往往要把作者加的自己的那些主观的感情色彩给刨除掉之后,才能看到真相,所以,作者要珍惜自己的---,在创作的时候,-----这种上帝的角色,不要过多的去干预文章里面的故事。

作者的感受,跟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作者的关注点跟读者关注点也不一样。

作者往往以为你写什么读者就信什么,其实不是的,读者会从你写的东西里面去推断,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有时候作者不明白这一点,老想用自己的笔,去加入一些主观的感情色彩去影响读者的判断,但是读者呢,恰恰通过你的这种主观色彩,在判断你是一个什么人,所以,作者需要自律一点,不宜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要太放飞自我,你放飞自我的时候,有可能读者在看你的笑话呢。

讽刺和比喻这些需要才气的运用,也要克制,就是你如果滥用才气,运用这些超过了你的能力,就往往会起到负面的效果,我们不要高估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

孔子讲过一句话,叫“以约失之者鲜矣”,就是因为约束自己,而在某些事情上失误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克制的人和克制的表达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写文章,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做一个克制的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尽量用克制的表达,用克制的表达的时候,读者会很信赖你,他会倾向于相信你讲的是真的,你对一个人的评价呢,最好是用事实来评价,不要用议论来评价。事实胜于雄辩嘛,你说出来的事实,人家会相信,当放进了很多主观色彩的时候,哪怕你说的是事实,别人也要打一个问号儿。但是大家要注意,我说的克制的表达并不代表表达不充分,分辨率低啊。如果一个地方你本来可以写得很充分,但你因为你的笔力不到,你没有那个能力,写的很模糊,你说我这是克制的表达,那不是克制表达,用顾随先生,顾随就是叶嘉莹和周汝昌的老师,他在讲诗词的时候,他用了屈原的一个词,叫逸游(音,不知是不是这俩字,待考证),就是有十分的力气,不使满,使八分,这样的话会显得游刃有余一点,我们有十分的能力,使个八分或者最多到九分,这个就是克制的表达,你要有十分偏想使出来12分,除非你才华非常大,像杜甫似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那样做,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我们写散文要通过细节把对比给做足,因为你没有强烈的剧情冲突,没有强烈剧情冲突的时候,只能用对比来让文章好看。

今天拍到的美丽云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年6月20日写作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up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