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 || 唐诗艺术-30

国学 || 唐诗艺术-30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4-28 00:1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08 唐诗的技巧③

第三种比较常用的唐诗创作技法,叫“逆进法”。所谓“逆进法”,就是“把物理空间朝着不利于主体方向推进”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能够更加突出作者需要渲染的浓郁悲凉的情绪。

我们来看看刘皂的《旅次逆方》一诗。曾有人将此诗说成是贾岛的作品《渡桑干》。不过根据诗歌的内容来看,我觉得归于刘皂可能更为合理一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歌主要描写自己客居异地的情形。首句中的“并州”,即现今的山西太原一带。前两句的大意是,说“自己在并州羁旅为客已经十来年了。而在这十来年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咸阳。”次句中的“日夜”说明了作者的“归心之切”。

而第三句,诗人转而向前“逆进”。“本来是想回故乡的,可现在的情势是,没来由的让我从并州继续向北前进渡过桑干水”。这么一来,就使得前面所说的“物理空间”确确实实朝着不利于主体的方向往前推进了一步。而在这之后,诗人倍感惆怅,“却望并州是故乡”。“原来是想回咸阳的。现在咸阳回不去了,那我只好把并州作为我的故乡了。”不难看出,这种失落的情感就一步一步地加重了。

一般来说,以“思乡”为题材的诗作,作者的情绪往往在“故乡”和“他乡”这两者之间摆动着。可这首诗,在一般的“思乡诗”的情结之外,却又增加了一个地理空间。换句话说,诗中有“故乡”、“第一他乡”、“第二他乡”等,从而形成了一个三元的结构,以致于使诗人的那种失落之情得以更彻底的凸显。

另一方面,这首诗中的两个词语用得特别好。第一个好词是“十”,一个“霜”字,就让全诗有了一种经磨历劫、饱经风霜的意味。把诗人客居并州的那样一种艰难、那样一种羁旅之愁,得以充分的体现。

第二个好词是“无端”。无端,即“没由来”之意。“没由来的让我渡过了并州北部的桑干河”,心里十分懊丧。

通过这样的字、词,使这首诗的意境向前逆进。

古人对这首诗,也有若干评价。如《唐诗摘抄》是这么说的:

咸阳即故乡,客并州非其志也,况渡桑乾乎?在并州且忆故乡,今渡桑乾,望并州已知故乡之远,况故乡更在并州之外乎?必找此句,言外意始尽。久客不归,复而远适,语意殊悲怨。后人不知故乡即咸阳,谬解可笑。

而《寒瘦集》中的评价,则更精练:

自起到结,句句相生,字字相应,章、句、字三法无一不妙。

可以说,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我个人以为,都很到位、也很中肯。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采用这种“逆进法”所作的诗,其主要目的,是用以起到“表现诗人情感”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国学 || 唐诗艺术⑴

    01 唐诗艺术概论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则是这个“诗国”的巅峰。我们提起唐代,首先想到的文学样式大概就是...

  • 国学 || 唐诗艺术⑸

    01 唐诗艺术概论⑤ 了解了唐诗有这样一种“狂热受众”的情形,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唐诗的发展时段”。 唐代总共289...

  • 国学 || 唐诗艺术⑹

    02 唐诗的“情”与“景”①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所谓“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与自...

  • 国学 || 唐诗艺术⑺

    02 唐诗的“情”与“景”② 除了“触景生情”这一种表现手法之外,第二种手法就是“移情于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国学 || 唐诗艺术⑼

    03 唐诗中的比兴手法① 比兴,是诗歌艺术中最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也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两个重要特征。中国古...

  • 国学 || 唐诗艺术⑾

    03 唐诗中的比兴手法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兴”。 什么是“兴”?兴就是“借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国学 || 唐诗艺术⑵

    01 唐诗艺术概论② 接下来我们考察第二个问题,“从唐诗的作家、作品及唐诗的繁荣,与唐诗取得如此艺术成就,这两者之...

  • 国学 || 唐诗艺术⑶

    01 唐诗艺术概论③ 唐代的优秀诗歌非常多,我们随口就能吟诵出一些非常优秀的诗句。 比如“写景”的诗句:“春江潮水...

  • 国学 || 唐诗艺术⑷

    01 唐诗艺术概论④ 前面说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唐诗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受众的审美期待,有着直接...

  • 国学 || 唐诗艺术⑻

    02 唐诗的“情”与“景”③ 除了以上已经讲的几种方式外,唐诗中还有“以哀景托哀情”、“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表现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唐诗艺术-3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us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