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三观会全盘受父母的影响。
为了得到关注和爱,我们早在生命初期就会将注意力投射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身上,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是启发我们的人。我们全盘接受他们的议论、判断和评估,通过内化这些信息,从而学会取悦他们。这就是罗杰斯说的“价值条件”。——《她世界:一部独特的女性心灵成长图鉴》,伊丽莎白·卡多赫,安娜·德·蒙塔尔洛
罗杰斯指出,每个人早期的“自我”受童年经历和我们对这些经历的阐释所影响。而对这些经历的阐释往往受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所影响。
我们会全盘接受来自父母的议论、判断和评估,并将这些信息内化,从而学会取悦他们。
正是因为这些“价值条件”,我们爱父母所爱,憎父母所憎,提倡父母所提倡,鼓励父母所鼓励。我们全盘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并用父母的眼光和评判标准去看待和解读这个世界,并将这些内化成为我们的“自我”。
父母规定的种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标准成为孩子的价值条件,并成为他们的价值观的一部分。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这让我想起我高中时期闹的一次笑话。
有一次过生日,我想得到同学的礼物,便告诉室友“明天是的生日”。室友们一听,就提议我们出去吃饭。
第二天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她们提议让我请客。我听了很纳闷,因为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经验告诉我:我过生日应该是别人请我吃饭,给我送礼的。于是我脱口而出:“我过生日应该你们请我吧。”
室友们最后虽然真的买了单,可是我可以感觉到她们并不太高兴。
多年后想起这件事,我开始怀疑父母教给我的东西是否正确。再后来我才意识到父母教给我的价值观不一定是对的,甚至是错误的。
单就过生日这件事情而言,别人为什么要请我吃饭呢?别人能获得什么好处?换句话来说,别人凭什么要取悦我?我的要求完全是一种绑架和索取,跟成年人价值交换的社交规则相违背。
多数人的自我怀疑更多是从离家求学,与父母保持一定物理距离后开始的。我们的价值观更多地受到除父母以外的人和环境所影响和冲击。而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依然停留在离家前。
一段时间后,当我们面临某些选择时,我们发现自己的认知和父母的认知存在差距。这使得我们产生怀疑、困惑和焦虑。
我们越来越不认可父母强加给我们的是非标准。但是我们又无法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们难以回归和接纳自我。
#三观/形成 #认知/原生家庭 #她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