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仁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朱熹注解说,有志于仁,他的心诚在于仁,那就不会去做恶事。杨氏注解说,有志于仁者,有时候做事过分,不恰当,那是有的,要说恶行,那一定没有。
这里是讲“仁人志士”,仁人志士这个词的原意,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就是有志于做一个仁者,有仁德,有节操。志,不是立志改变世界,是立志做个好人。
这句话,孔子是勉励人,要立志做个好人,要有追求,要对自己有要求。社会需要的,首先不是改变世界的人,而是人人都能立志自己做个好人。
前一章对人,这一章对己,都是强调修养仁德的重要意义。当然不会是说只要一立志修养仁德就没有邪恶了,凡事总有一个过程,这种“立竿见影”式的效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圣人之言,不外乎是强调罢了,不可作胶柱鼓瑟的理解。
今天学习了追求仁德,抛弃邪恶。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胶柱鼓瑟: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出处一: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出处二: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译文的意思是: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