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去不久的二十世纪,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遭受到战争的摧残,人们饱受苦难的煎熬,那种痛苦,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很遥远,没有感同身受,很难体会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初中的历史课堂,老师讲了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多年后风吹走战争的硝烟,鲜血洒满的土地恢复了往日的富饶,苦难离去,繁华再度降临大地。
也许那时太幼稚,很难体会这三十万的沉重,课堂上微不足道的惊讶在下课后很快消逝,但是这个数字却深深刻在心上,随着年纪日增,那份沉重融在血脉中,为中华民族如今的强大深感自豪,也对那些饱受苦难的同胞沉痛哀悼。
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同胞前来缅怀,若是在天有灵,想来这些同胞可以安心瞑目。
比起这些苦难,犹太人所遭受的就是灭顶之灾了。
《辛德勒的名单》以黑白电影的形式呈现,也许这是导演对这些苦难遭受者的一种默哀,电影里没有大屠杀的画面,只是从侧面描写了战争的残忍,纳粹军官阿蒙.戈特在犹太人集中营里肆意杀人,并以此为乐。
辛德勒说,他并不是这样的人,战争让他变成这样,在此之前辛德勒对自己的妻子却说,以前做生意总是不赚钱,那是因为缺少一样东西,如今我终于找到了它,它就是战争。
辛德勒是典型的商人,渴望在战争中谋求利益,最终却被真正的战争击中心灵,无疑,每个经历战争的人都要走过这一步,人性中存在对生命的敬畏,杀人是最难的事。
走出这一步,阿蒙失去了自我,变得麻木,杀人不再困难,早上起来,也许出于无聊,也许昨晚没有睡好,站在阳台上,阿蒙举起狙击枪,百米外的女人正在低头做工,一声枪响,女人轰然倒地,身后的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坑。
而所有人对这一切都已经司空见惯,犹太人继续工作,阿蒙的女朋友躺在床上说了一句,帮我煮杯咖啡,阿蒙说,你自己去,然后举起抢,寻找下一个目标。
走过这一步的辛德勒则是另一种选择,人性复苏,怜悯之心超越了对利益的渴望,这是人性中最闪亮的地方,这种思想的驱动,让一个典型的商人,纳粹党员,为了所谓的“贱民”费心劳神,甚至最终花光自己的积蓄拯救了一千两百名犹太人。
当战争结束,广播里传来德国战败的消息时,辛德勒说,今天十二点以后你们不再是罪犯,可以去寻找自己幸存的亲人,不过可能是徒劳,而我,十二点以后将会开始逃亡。
是的,辛德勒逃了,结局并不好,此后经商再无起色,与妻子关系失和,也不长寿。
电影最后只有一排文字,献给战争中遇难的六百万犹太人。
六百万,何其多哉。
也许这些都离我们太遥远,但是临近二十一世纪仍然有战争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爆发,所带来的苦难丝毫不减。
《追风筝的人》中,描写了阿富汗持续多年的战乱。
阿米尔和父亲为了躲避俄国的入侵,逃到了美国,二十年后为了哈桑回来时,赶走俄国人的塔利班执政,这片大地到处都是乞丐和废墟,人命如草芥是最真实的写照。
早在阿米尔离开阿富汗之时,路过玛希帕遇到俄国士兵,车上的女人引起士兵的兴趣,素来不畏强势的父亲顶风出头,俄国士兵的抢抵在父亲的额头,谁都不会怀疑士兵扣扳机的手会迟疑,士兵杀过人,杀人的手不会颤抖。
命不该绝,俄国将军出现了,他制止了士兵的行为,并且为之道歉,说道俄国送他们来是为了战争,但他们只是孩子,一来就迷上了毒品,当时正是毒发时刻。
无论真假,战争带来的灾难却永远不会改变。
此后,塔利班赶走俄国人,人们为此欢呼,庆祝和平的来临,然而两年后,塔利班开始屠杀哈扎拉人,哈桑正是哈扎拉人,死亡不可避免,人性的扭曲才最可怕。
战争引发的从来都是人性中的黑暗。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
战国时期,在齐国的稷下学舍两人曾就此展开辩论,孟子一度因为荀子的言论勃然大怒,竟然要齐威王处死荀子,这样来看显然孟子是“恶”。
而荀子却显得很大度,认为作为大师的孟子并无不合适,“善”得淋漓尽致。
可见善恶本无界限,而是一念之间。
多年前的清末,国家的孱弱导致了人民的苦难,那是一段苦难的岁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可是我们不能忘,在这个世界的其它角落,苦难一直存在,并且它虎视眈眈,随时觊觎,稍有差池便会扑上。
身在美好,我们更要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一定要担起责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