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完形治疗的哲学有如下几点:
1,人本主义
直接去处理人的心理问题,看重的是人而不是问题。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试图去理解人性,人的内在。当一个人的状态对了,很多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
2,存在主义
人是自由的,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对自己负责的。很多人感觉被困住了,抱怨环境,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存在主义认为,人都是有选择权的,只是那个决定要付出代价,人不得不做很多的选择,拿了这个就会失去另外一个。很多完美主义的人什么都不想失去,往往会患得患失。就被卡住了,不上不下。 如果能拿得起放得下,那很多烦恼就解决了。卡住,关系选择,选择有两个前提:第一你得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内心有一个重要程度清单。第二,你有没有勇气,选择这个,放弃另外一个。好多人对放弃某些东西是特别害怕,或者面对某些东西也特别害怕。有没有勇气面对和选择,就是你可不可以对自己负责。“你口口声声说想改变,真的想改变么?决心够么?你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去选择做一件事?”
人生就是要训练自己,可以当机立断,知道自己的重要性的排序,然后就直面选择,而且有勇气去做,这些就是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
什么是你想要的?
存在主义的思想就是你要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说那你应该怎么选,选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是存在主义的其中之一。
3,现象学
现象学是那个事情的本身,那个样子是很重要的。有一种讲法叫“一切如是”,它是什么,那个样子就是一个怎样的,而不是也很抽象的定义或者一个评价。
比如说书,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个重物,也可以是一个宣泄物,所谓现象学说,是不要急于去归纳、总结、判断到底是什么,是可以先看看它本来的样貌,那也可能回发展出很多可能性,但是当我们把它界定死的可能性就少了。
在完形里导出一些工作的方式,一个叫悬搁,一个叫描述,一个叫平等化。
悬搁,比如有一种感觉,不要马上去判断好的坏的,而是保持一个空的状态,像一个容器一样,只是去接住它,跟那个感觉可以待在一起。
现象学就是会在当下工作,因为当下呈现的每一个场景,每个细节也是特别有意义。
4,场域
理解一个事物,要放在背景当中去理解。另外某些局部跟整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整体会影响到局部,局部也会影响到整体,这就是场地的概念。
其他还有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禅宗看上去它可以跳出二元对立的状况,所以完形是有两个,一个是让对立,如果能够整合,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一体两面,不是呈撕裂的状态,也是一种整合装他i,或者是能够跳出这个矛盾更高的视野去看,这种对立恰恰是一个整体完整的一部分。
你觉得哪些哲学理念和你的人生观较为契合,为什么?
这一周的课程,看了好几遍,我本人是参加了两次叶老师的完形工作坊,对自己的触动和改变比较大,也激发了进一步想了解完形治疗的想法。
在这里面,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简直就是来解救自己,因为很多次觉得自己的状态就是被“卡”住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有点怀疑自己一直坚持的目标只不过是为了给人生一个意义而强加的坚持到底。在应该思维中执迷到底,在自恋的维度左右摇摆,却很难拥有真正的自信。但是存在主义显示的,恰恰是我想要拥有的: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有个排序清单,遇到选择可以当机立断,那样的笃定,的的确确就是自己想要找寻的。
至于现象学,有点像正念中的讲的,面对你的所有情绪,要去感知它,接纳它,放下你所有的评判,允许它的产生,允许它的存在。拥抱所有的情绪,接纳它。完形可能会更加深入的去进入这种情绪,用拟人的方式深入情绪的表达中,从而最终化解,知晓本真的目标,有的时候,只是看清了问题,也就解决了问题,有时候,只是看到了所有的情绪,也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再说到禅宗,前不久,读了一下蔡志忠解读的心经,突然间好像有点豁然开朗了,再此之前看了很多遍原文,译文,都有点不知道在讲什么。读懂的那刹那,就觉得非常的开心,人如果真能有无我的状态,溶入一切时空中,到达彼岸的境界,真的是非常美妙。但是,好像凡夫之体,并不能很好的把这种心境溶入当下的每时每刻。所以有人问我说,你读懂了心经之后,有什么行动么?好像自己也没有什么行动,只是以前会钻牛角尖的时候,会换个角度去体会一样,也许变成牛角,也许就试试别的道路了。
关于完形,好像还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太多太多的好奇心,也期待它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和困惑一样。总而言之,最近的阶段就是在追问自己,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有一个解药的说法就是,不要陷进去非要追问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才开始行动,而是在选择之后,努力让你的选择变得正确。而完形可能会告诉我,任何时候,你都是可以有选择的,所以,不要害怕因为选择错误而不去选择。这个时候,需要是一些勇气,为自己负责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