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小学四五年级时,经常一起玩的孩子里有一个叫大龙,那时候他初三。
大龙妈是在市区里卖烤毛蛋的,永远套着那件脏兮兮的油腻围裙,一出门就是一天,三十多岁头发就已经发灰了。奇怪的是,大龙爸却永远保持那油光锃亮的背头,很久找不见这个人的踪影,但一露面必然是板板整整的尖头皮鞋小夹克。
大龙黑瘦黑瘦的,不爱说话,和他妹妹形成了鲜明对比 。
妹妹长得白净,最喜欢穿着小白裙子唱歌,孩子们起哄说她是“小龙女”,为了争夺这个“杨过”的称号,小团伙内部没少爆发冲突。
大龙虽然性格沉闷,那也只是跟父母沉闷,实际上淘气的要死,尤其是跟我们这帮小屁孩儿。比如经常从家里拿出来各种各样奇怪的蛋,对我和小马说:“叫声大龙哥,给你俩毛蛋吃”。
说实话,市面上卖的毛蛋干不干净也就是那么回事吧。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您看我吃了大龙家这么多蛋,不是也没长成畸形吗?
至于刚才提到的小马,是个残疾孩子,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刚开始他家有个做酒的小作坊,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九几年就是个小暴发户了。
要不说这人的贪婪是没有限度的,喝了汤想吃馍,吃了馍又要想肘子。老光棍娶了黄脸婆,再看见地主家的少奶奶,心里还琢磨着啥时候能到她牙床上滚上一滚。
扯远了,扯远了,
没成想老马后来开始掺假酒,再后来就喝死了人,最后抛下妻儿老小畏罪潜逃。
受害者抬着棺材板来老马家砸门催命,小马的妈妈抱着三四岁的小马就往出跑,结果被车撞了个正着,小马就是这么残疾的。
大龙那时候也不怎么好好学习,有时候从补习班逃学跑出来,接我和小马。先回一次家,大喊一句 “走你!” ,顺着大门栏就把书包丢到院子里,那个姿势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帅的要死,就像是圣斗士星矢。
然后大龙骑着他爸爸的飞鸽,前面大梁驮着我,后车座上坐着小马,小小的侦察兵队伍就晃晃悠悠的出发了。任凭“小龙女”在身后怎么跺脚喊叫也不回头。
哲人说过,人生其实就是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
那么小分队从家里跑出来之后,到底要去哪呢?
第一站肯定是四十一厂,这个大厂子在计划经济时代最多有数万工人,锅炉轰鸣彻日不休,烟囱浓烟滚滚,熏黑了车间喷绘的“抓革命,促生产”标语。这个厂子曾经支撑起整个县城的工业生产,解决了无数家庭的生计问题。
但自从下岗大潮之后,厂子里的哺乳动物除了打更老头,就剩他养的几只狗了。
去这么一个荒废的厂子做什么呢?
去“偷”螺丝,
是那种固定钢件的大号螺丝,还有一手多长的钢钉。在大龙的指挥下,三个人的口袋要装满,装饭盒的帆布兜子也要装满。
这些小零件就被随意丢弃在厂房的钢筋堆里,好多已经和钢材锈蚀到了一起,无人看管。
然后去废品收购部,这个神奇的废品站什么都敢收,这么一大堆成品钢件能给出五六块钱的“高价”。甚至有一次老板问大龙,那台飞鸽二十块出不出。大龙犹豫了半天,最终因为担心他爸揍他而没敢卖。
回家的路上,大龙往往慷慨的包揽了我们的“棒棒冰”和“北冰洋”。
当然我们偶尔也去城乡结合部的苞米地,一人多高的苞米秧,孩子们是不敢进的,只能偷偷的在边上摘几穗。
去砖厂搞几块红心砖DIY一下,一个简易的灶台算是搭起来了,找根铁签子把玉米穿起来,再随便搜集些豆杆当燃料,大龙掏出从他爸那偷来的打火机,也不管干净不干净,一生火,就开始烤苞米了。
后来的日子里吃过很多玉米,有煮的有炖的,有嫩到一咬滋汁儿的,有粒儿白到发亮透明的,还有什么水果玉米,进口玉米......但记忆里最香的还是和大龙小马一起吃的那些,虽然那些老玉米种烤的半生不熟,硬的要死,基本上可以磨成面给牲畜做饲料了。
也许对美味的定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肤浅的生理享受吧,广义上来讲,是否一切能产生愉悦记忆的食物都可以称之为美味呢?
吃完之后消灭痕迹,身披落日红霞,骑着车唱着歌,打道回府,但往往也因为回家后吃不下饭或肚子痛被呵斥。
和大龙一起横行城东的快乐时光何其短暂 ! 第二年夏天,大龙突然消失,“小龙女”中途辍学,兄妹二人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写。
人们都说他们家出的那档子事,害了这俩孩子。茶余饭后,每每谈起,嗟叹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