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近三十年,每年的端午、八月十五都是要回娘家的。
我们姐妹四个,一家一个娃,加上女婿,齐齐回娘家要开两桌。
开门,厨房氤氲香气里有妈妈的身影,她总是不听我们的劝阻,不愿在外面餐厅定餐,总说在家里炖锅汤、闷只鸡、炒几个菜,比餐厅几大千的菜好吃多。我们当然愿意,妈妈牌的饭菜养胃养心,百吃不厌。姐妹虽在同一城市,见面的时候并不多,大多碰面都是回家看望父母的不期而遇,像这种四姐妹连同哥嫂一家全部聚齐、五个孩儿打闹一团的时候,也只在这两个节日和春节。
后来,厨房里忙碌的是大姐夫和帮忙的娃们。妈妈做不动了,但她总是在厨房转进转出"做指导",一顿饭要被大姐夫请出来摁在沙发上好几次。她哈哈笑着应承“不管”,却一会儿喊一声,告诉大姐夫什么在这儿,什么在哪儿,操不完的心!
再后来,不再坚持在家做了,默认了我们在外面订的大桌,他俩只负责坐在首席,望着身边的儿孙们,笑眯眯的。
再后来,只有爸爸一人坐首席了。父亲在,逢年过节还是热热闹闹往一处奔。
去年腊八,爸爸也走了。我们,过了第一个没有大团聚的年。虽然我也精心准备年夜饭,但心里,空落落的。
这个端午,大哥、大姐在南方儿女家,俩妹妹有公婆家可回。只有我,两边老人尽失。晚上,妹妹电话聊家常,感慨地说:"爸妈不在,是不一样啊!没着落了…"
也许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对团聚情有独钟,也许是几十年习惯了逢年过节热热闹闹,猛然间四散,各自为阵,心里潮潮的。
亲情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人生无常,没有永远的守候。父母在,家在!父母离去,我们就成为了孤儿,没有了依靠和退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