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辩束脩

作者: 霍真布鲁兹老爷 | 来源:发表于2014-12-23 20:14 被阅读299次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一捆干肉,一束十条。然而子又曰:有教无类。

    问题来了;既然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十条干肉呢。孔子在后世逐渐成为圣人,所以有很多人为孔子辩护,认为束脩不是收费教学。最有名的是汉代大儒郑玄,他是这么断句的,自---行束脩---以上。孔子以前的时代,男子十五入学,要“行束脩”,孔子是在说,自十五以上来找我学知识的,我没有不教的。郑玄不愧是大儒,似乎也能解释的通,而且也不违背“有教无类”的原则。郑玄身为大儒,为圣人回护,情有可原。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实现途径却是“礼”字。所以孔子如非必要,应不会突破周礼。看起来似乎又与有教无类的原则相违背了。

    其实探究一下,也不矛盾。孔子的目标是,通过礼建立一个有公序良俗的社会体系,其一切言论和行为,都是为这个目标的。这样一个社会,知识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传播知识的人,也应该得到尊重,所以束脩之礼,是寻求真理的人对知识应有的尊重,是不可以废的,这才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很多人认为孔子迂腐,认为孔子会理所当然的主张奉献,但其实孔子是最不讲奉献的,最喜欢讲有偿交换。有两个例子,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为何子贡救人不要赎金,子路救人接受了别人的谢礼,孔子却为什么教训子贡而称赞子路。因为子贡的行为看似高尚,但是他擅自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标准,反而导致了社会公序良俗的败坏,这是一种伪道学,是孔子最反对的。同样的,我们今天的宣传部门,动不动就推出最美乡村教师,最美这个最美那个,片面强调奉献,其实对于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真想根本解决问题,给乡村教师提高工资就好了,别让他们最美,让他们最富,自然乡村的教育就会直线提升,当然有关部门也就是时不时洒一下狗血,弄两个假高潮,伪装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大家都别当真就是了。

    回到束脩,孔子如果为了名声,不受束脩,那么如果孔子不被饿死,那么人们很快认为教育应该是免费的,知识应该是免费的,结果只有一个:多数教师被饿死,再没有人传授知识,社会退回到一个更蛮荒的阶段。

    看来,天下不应该有免费的午餐,更不应该有免费的知识。而教育作为传播知识的途径,理所应当是必须得到报酬的,孔夫子收十条干肉不但是于理应当,简直是势在必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辩束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da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