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懒,很久没有更新理论文章了,今天继续更新《误判心理学》,今天讲一些过高定位导致的误判以及“启发式”误导的一些案例。
有人等着看笑话,说我预期计划做的的很好,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确实,很多人只是一时兴起,高谈阔论,我也差一点点沦落为这种人。但今天我媳妇突然的一个行为,让我感觉,我改变了她。
今天星期天,我们照惯例要带娃出去浪,因为担心中途无事可做,我媳妇给我说,你开车回去给我把那本《亲爱的安德烈》带上,我抽空看看。听到这话,我虽然当时没有表现出惊讶,但是在回去取书的路上,我确实感觉到,我影响了她。以前是我自己一个人很尴尬的看书,现在是我和她一起看书,各自发表言论。改变源自一点一滴,我很开心。回到主题。
过高定位的问题,研究表明人们一般情况下,在容易的事情上,过高定位自己,在困难的事情上过低定位自己。过高定位自己有助于保护和提高自己的自尊,但这与决策无事于补。
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启发式的概念,意思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依赖很多简化的策略或经验方法,他是人做决策的一种机制,以一种隐式的方式来指导我们做出决策的准则。再接下来来的几节课中,我们简要的介绍其中10来种启发式决策,我们先来介绍易得性启发式。
什么叫易得性启发式,通俗地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导致我们做出决策的依据,比如说,下边有4类世界致死因素,你觉做一个排序:1. 肺癌,支气管癌、2..营养不良、、3..呼吸感染、4.战争,冲突,给他们做一个排序,你认为那种每年致死率最高?答案是呼吸感染每年致死人数高达350w,战争18.2w,那为什么我判断时战争导致致死率高于其他呢?(我自己的判断)。
原因在于我们日常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战争死了很多人,其他的相关信息我接触不多(这次的Y情除外),你要知道,当我得知M国每年死于感冒的人多达十万人,我整个人是懵的。
说这个案例是想说,你对一件事的判断、决策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你所接触的信息,这个就叫易得性启发式。
这个案例最经典的就是“瑞德鞋子炸弹”案例,是指我们在通过一些重要场所都要脱鞋的案例,起因是这个人在一次恐袭中,在鞋子中放置里炸弹,这导致大肆报道,使得人们认为在鞋子中存放危险物品的概率要高过其他物品,这件事爆出之后,几乎在过飞机安检的时候,都要拖鞋,都是拜瑞德这个人所赐。
还有一个案例,给你念100个人名,男女各占一半,但女性名字中名人所占比例更大,念完后题目是男女谁的比例更大,你的答案大概率是女性,这也是比较典型的。
那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关系呢?嘿嘿,其实是有的,举个例子,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免涉及绩效考核,半年一次,我就亲身遇到几次,最近的一次情形是这样的:按照项目完成度,半年考核一次,达成目标的会给予2个月工资的奖励,这很让人兴奋,但最后的结果却不令我满意,原因就是前4个半月我都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甚至是提前,但最后一个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指标,结果是指给我0.5个月奖励。
这说明什么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易得性启发式”在发挥作用,人们总是会根据自己最熟悉的信息来做决策,什么最熟悉,最近最频繁接触的信息就是最熟悉的信息,决策者根据这些最近、最熟悉的信息做出的不合理的决策。
再比如说,你在面试中,你作为一个考官,如果你设计一个考题环节,让面试者罗列自己成功的案例,一组要求罗列3个,一组要求罗列6个案列,在这两组对照试验中,虽然第二组罗列的成功案例要高于前一组,但第二组面试者较第一组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原因在于第二组的难度更大,所以面试是一个技术活,有些公司以面试挑战面试者为乐趣,更希望问倒面试者为乐,其实更应该考虑面试者心理,这样才是更人性化的公司。
今天说的有点散,归一总结一下,我们所有人都是无知的,在你做出决策,或者谁急一个决策规则之前,应充分考虑是否是出于信息的易得性。这需要对自己有更高要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4102/cfc37d091e7e43b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