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逢见到家人以外的人,父母都要求我“喊人”,即主动与对方打招呼。对方若是亲人,就按血缘关系和辈分关系,该喊什么就喊什么。对方若是外人,就大致按年龄统一称呼为“表爷”、“表叔”或“表哥”之类。那时我胆小,非常害羞,所以开始阶段对父母的这种要求深感恼火。但父母都比较严厉,不敢违抗,只得从命。往后,情况慢慢好转:原来“喊人”声音小,后来声音逐渐变大;原来开口困难,后来开口相对容易。
那些场景让我至今难忘。仔细掂量,父母当年看似不经意的要求,对我后来的人生很有意义,在某些方面发挥的作用,甚至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在我的孩子身上,也延续并放大了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今天看来,孩子也很受益。
你家孩子“喊人”吗?没有学会“喊人”,人生或现败局反现今天,很多家长都没有给孩子上好“喊人”这一课。孩子不“喊人”,家长反而以内向、害羞为由为其开脱。特别是不愿意督促孩子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打招呼,那样似乎掉了身价。这些都是阻止孩子开展正常人际交往的行为。而且还让孩子产生了不平等交往的等级意识。
有时碰到一些朋友的孩子,有些已读初中甚至高中,但当他们与你擦肩而过时,不打招呼,视而不见,扭头而去,且丝毫没有觉得不妥的意思。倒是我觉得尴尬,甚至有点替对方着急。久而久之,每逢这种情景,我便主动打招呼,但往往得到的回应是,对方很不情愿地“嗯”了一声,便扬长而去。
你家孩子“喊人”吗?没有学会“喊人”,人生或现败局我小时候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每逢“喊人”后,对方都愿意送出一句夸奖:“这孩子好能干。”今天想来,那时我真的“能干”吗?从知识、能力的角度评价,我都一片空白,毫无过人之处。但别人能给出一个“能干”的评价,完全是出于对一个人礼貌素养的认可。同时,那时的我听了这句“能干”的夸奖后,觉得倍受鼓舞,以后便更加主动、更加大胆地“喊人”,从而使幼时的我获得了较多人的认可。
这种体验放到今天就不适用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不妨设想:一个小孩总能主动亲切地称呼你,甚至跟你攀谈,难道你还会讨厌他?就是在家里,是不是孩子对你越嘴“甜”,越能获得你的好感?
你家孩子“喊人”吗?没有学会“喊人”,人生或现败局笔者作为教师,遇到不少成绩差、但嘴很“甜”的学生,对于这种学生,我们并不因他成绩差而讨厌他,反倒很喜欢他。而对另外一些成绩较好、礼貌素养较差的学生,我们对他们并没有太多好感。这正所谓: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这正所谓: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
近十年来,笔者所在单位来了不少从985或211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可算饱有学识,其中有几个属于潜心研学、但与你擦肩而过都表情木然的那种类型。几年下来,大多数同事都不看好他们,学生也不喜欢他们,教学效果很差。“喊人”事小,但它是赢得别人认可的敲门砖。随着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个人内在的品质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这种个人品质素养必须从小培养,并让孩子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获得提升品质素养的实惠,最终形成时刻都能向别人释放自己较高素养的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孔子曰:“人无礼,则不立。”虽然这里的“礼”含意丰富,但至少包含了礼仪、礼节、礼貌等内容。这就是学校重视礼貌教育、人品教育的重要原因。但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孩子在这方面教育的缺位甚至放纵,无形之中冲淡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你家孩子“喊人”吗?没有学会“喊人”,人生或现败局“喊人”事小,更关乎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意愿。小孩子主动“喊人”,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人际交往行为。换句话说,人际交往是从童年开始的。孩子们完全可以从这看似简单的“喊人”动作中,尝试到人际交往的成就感,又从对方友善的回馈中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快乐,从而乐于终生践行这种良好品质,让未来的人生左右逢源。
人际交往能力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很多时候,它比知识更重要。要把人际交往行为演变成一种能力,需要经过漫长的锻炼、积淀和实践。只有从童年开始引导和培养,才可能让他们在这方面形成强烈的自觉,最终成为一种强大的能力。如果引导过晚,孩子的秉性一旦形成,无能为力,将导致孩子出现人际交往的窘境。
虽然不能说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决定一切,但具备这种能力,肯定能让你的成长和发展如虎添翼;缺乏这种能力,你的所有发展必将受到制约,甚至黯然失色。只是尽管严重制约了你,你却始终不明白真相,悲哀之处就在这里。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