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376637/665bc13e7c7689f2.png)
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
2017年3月28日,科学家种太阳发了一篇文章「素质教育是怎么忽悠你的」。
注:科学家种太阳,微博大V,以下以简称为日日
看到这篇文章后写了条评论,日日秒回。我惊叹他像个机器人。4天之后的愚人节,他再次回复:你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机器人,所以保持了相当长的回复间隔。
![](https://img.haomeiwen.com/i3376637/eddb57f8efbc4ee7.png)
现在是8月份。5个月过去了,日日已经出新书,还要来上海开签售会,而我一篇文章我还没写完。由此可见,600万粉丝并不是单纯靠假粉充上去的。
「素质教育是怎么忽悠你的」讲了啥?
日日的思路一般就是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先做区分。简单总结一下他的观点:
-
价值判断上,我们觉得素质教育更适合孩子,孩子的潜力和天赋应该被关注被挖掘。
-
事实上应试教育是更符合决策者的理性选择,因为它对于社会认知能力总量的增加更有效。作为个体,天赋属于少数人,孩子可能和你一样,没有天赋异禀,需要压力才能进步,所以不要稀里糊涂掉进素质教育的坑。
他做了一个条件非常理想化的思维实验,来证明这点:
学校里只有100个学生,分为四种,满足正态分布,100人智商完全一样
- 不管是否强制都终身主动学习,16人
- 不强制就少学,强制就多学,34人
- 不强制就少学,强制就不学,34人
- 不管是否强制都终身不学,16人
2种教育模式对不同人的影响:
-
强制灌输式,得到「结果 A」,
A1. 终身学习者 不受影响
A2. 逆来顺受者 加了buff
A3. 个性叛逆者 顺利狗带
A4. 闭目塞听者 安全淘汰 -
「不强制」得到「结果 B」
B1. 终身学习者 不受影响
B2. 逆来顺受者 偷懒少学
B3. 个性叛逆者 开心少学
B4. 闭目塞听者 安全淘汰
对比:1 项和4 项没区别, (A2-B2) + (A3-B3) >0,A 优于 B
这个思维实验是不是扯淡?
这个思维实验过于简单和理想化,现实情况中影响因素复杂得多,所以听起来会觉得有点扯淡。实际上,现实中所发生的情况,和日日所模拟的走向差不多也是拟合的。
30年前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条件优越起来的家长对高强度的学业要求产生质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得那么苦?
日本政府依从了民众缓解下一代学业压力的诉求,推出一系列宽松教育的政策,比如:
- 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
- 减少规定学时
- 公立学校去重点化
- 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撰写《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总结了日本减负30年来的结果:减负的效果没达到,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1、公立教育资源萎缩,私立教育繁荣
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但是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并没有变化,对更有竞争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过私营办学机构来满足。
2、家庭教育负担倍增
私立学校的费用更贵,家庭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卷入这场竞争。
3、国家的发展受影响
国民整体学力连年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这种情况,和日日构想的思维实验结果其实是拟合的。日日的结论,从事实层面的推断,是立得住脚的。
应试教育对于整个社会认知能力总量的增加更有效;对个体来说,应试教育也会让公共教育资源更充沛,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应试教育优于宽松教育,或者说,宽松教育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让人不快乐的真的是应试教育吗
那么快乐呢,应试教育如果比素质教育更好,但是它让我们不快乐了,快乐不重要么?
我们就是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这代人。素质教育的口号也喊过,但应试教育是主旋律。那种怨念都懂: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为人父母之后,不希望孩子步我们后尘,原他们有更快乐的人生,正如当年呼吁宽松教育的日本民众。一方面呼吁为孩子减负,一方面,也身体力行探索更自由,更快乐的教育理念。
问题是,孩子在应试环境中不快乐,换个不一样的环境就一定快乐了吗?学校和家庭提供孩子足量教育资源,让孩子考试,参加比赛,他就一定牺牲了快乐了吗?看个案,当然不是;从统计学的上帝视角看,也真的不一定。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影响因素。在学校中的学习恰恰是孩子们的主场。因此,无论什么事情,教育都很难逃脱干系。应试教育固然有缺陷,但也背负了不属于它的黑锅。
孩子因为分数不快乐,可能不是因为分数本身,而是把分数当成目的;因为学习不快乐,可能不是学习本身,而是糟糕的家庭或者学校环境。
分数:工具还是目的 ?
无论是宽松,还是严格的教育,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判断有没有学会,掌握程度如何?
应试教育用分数去判断,并把分值系统运用到了极致。分数成了学生的目标,成为评价他们的标尺——这是让孩子不快乐的原因,而不是学习本身。
对于学习本身而言,分数是的工具,高效且直观。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及时的反馈和纠错。学习就是犯错,然后知道对和错的区别,然后做正确的,避免错误的过程。
分数不是目的,我们是利用它辅助学习,不是以它为标尺,来评价孩子好坏。在很多领域,也有多维度的评分标准,以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孩子的能力和局限,引导他找到自己的价值。
亲子关系:爱是不是有条件的?
那些不快乐的孩子,真的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压力吗?
“如果你考前十名,就带你吃好的。”
“不能低于90,不然就揍一顿。”
“你看看王阿姨,李叔叔家孩子,都比你考得好。”
“爸妈辛苦赚钱全为了你读书,你一点都不争气。”
……
父母温情脉脉的关爱,要用成绩来交换。学习,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热爱,自己的好奇心,自己的内驱力,而是因为,如果没有好的成绩,爱就会降温。
还没有培养出内在动机,就被要求去遵守,否则会受到惩罚。这种伴随伤痛的过程,是不快乐的原因。
如何能快乐养育呢?
和快乐类似的还有幸福。《悲惨世界》有一段话,雨果是这样描述幸福:
你是一个别人所说的幸福的人吗?好吧,可你没有一天不是忧心忡忡的。每天都有它的大烦恼或者小操心。昨天你曾为一个亲人的健康发抖,今天你又为自己的健康担忧,明天将是银钱方面的麻烦,后天将受到一个诽谤者的攻击,大后天,一个朋友的坏消息,随后又是天气问题,又是什么东西砸破了,丢失了,又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儿,却又问不过良心或是脊梁骨不够硬;另一次,是公事进展问题,还不算上是内心的种种痛苦。
没完没了,散了一片乌云,又来一片乌云。一百天里,难得一天是充满了欢乐和阳光的。还说什么你是属于这一小撮享福人中间的,至于其余的人,他们待在那种终年不亮的沉沉黑夜里。
有思想的人很少用这样的短语,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人类真正的区分是这样的:光明中的人和黑暗中的人。
……
当你有所悟,并有所爱,你还是会痛苦的。曙光出现,遍地泪珠。光明中的人,想到黑暗中的人,能不垂泪欷歔。
非常赞同这段话:幸福不等于拥有,它是主观感受,飘忽不定。光明能被客观评估,牢固可靠。拥有什么,不是通往幸福的路径,光明才是。
同理可证,快乐不等于没有压力。成长过程中挑战,挫折,压力,烦恼难免。可以呵护孩子快乐的是无条件的爱,主动的内在动机,学习的能力,还有勇气和信心。
这是我想到如何让孩子快乐,要做的:
1、无条件养育,无论聪颖还是资质平平,都不影响作为父母对他的爱。
2、好奇心很重要,鼓励孩子勇敢探索和尝试,找到自己的内驱力。
3、连哄带骗也要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喜欢学习。
4、努力做孩子的榜样,比如这篇说过要写的文章,拖再久也要写完。
总结
老实说,谈教育很困难,教育是很大的话题。作为一个新手妈妈,也不觉得有多少资格谈教育。既然当时随口说了一句,那么就说到做到,仅此而已。育儿也是自己修行和成长的过程,愿孩子学会学习,也快乐成长。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