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罗万象读书
读书22:《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读书22:《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作者: 夜辰1981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8:27 被阅读30次

读这本书,居然有一种不忍读完的感觉;写读后感,居然有一种不敢下笔的感觉,这是怎样的依恋和敬畏。人生体验中,久久的一股子感怀和冲动无处喷发、无法书写。居然,居然在这茫茫书海中与它迎面相撞。一刹那间,我积淀已久的情愫被释放出来,整个人被融化了,像一片绿叶漂浮在汪洋海上,随它起伏,随它而去。

毛姆就是毛姆,名著就是名著,《月亮和六便士》就是《月亮和六便士》。文学史的星河中,璀璨耀眼的比比皆是,《月亮和六便士》定格其中,不彰其光,不炫人目,独立苍穹。我从来不尊什么子鼠丑牛,更不信什么射手白羊,可是从心底却依了那孔孟老庄的仁义虚盈,尼采昆德拉的深邃彻悟,李白苏轼的飘逸乐天,鲁迅李敖的耿介中直,路遥陈忠实的质朴真实。今天,那一份流浪叛离、无所皈依的情怀终于也找到了归宿。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生活安逸的40岁男人,突然背离家庭、抛弃家人,毅然走上了孤绝的艺术之路,从此一生饥寒交迫、断情绝欲、沉迷绘画,最后在孤岛的小草屋,用生命创作出宇宙混沌初开的景象,命衰而亡,焚画而终。

是背叛,还是觉醒?

只要人活着,就没有放弃过找寻生命的意义。只是,有时我们刻意的逃避,把生存的沉重当成借口,把生活的安逸当成追求,把家庭的守护当成价值,把社会和他人的评判当成标准,沉溺其中而不愿自拔。也许,静夜时、闲暇里、睡梦中,心灵深处涌出的那一丝丝幻象,才是我们所求的归宿。

这本书大家看了是有争议的。对主人公的离家、绝情,有赞许者,有唾骂者,有同情者,众说不一。在豆瓣看了一些书评,为此书恸哭者有之,为此人讥讽者有之。据称这书是以高更为原型,我们姑且不论。只想问: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需要对什么负责?人活着怎么对待他人?人不是为自己而活吗?

就现世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而言,若有若无的存在一定的标准答案。可是,如果将人类的文明抹杀掉,回到初始,答案又是什么呢?

我觉着:人本自私

不单那些为己之欲望者自私,为家者自私、为国者自私、为人者自私、为一切者皆自私。耶稣受难、佛陀度人、孔孟舍生、老庄入道,利众生而成就自己,难道不是自私吗?当然,这里的成就,不简单的指功名利禄的收获,也有精神上的获得和圆满。所以,从精神和情感上讲——人皆自私,只是外在表现有利人的、有损人的。我到觉着,公私这个标准适合社会,从人的本性而言,真假的标准更适宜。

回到书中来看,主人公离家出走,为什么就是背叛呢?有了妻子必须白头偕老,有了孩子必须抚养成人,有了家庭必须相伴一生,这是谁定的模式?文明把人绑定在一起,但这种绑定永远是外在的。人,每一个人,无论通过什么手段绑定,那颗灵魂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人生路上,道同则结伴,道异则分散,伴则同喜悲,散则各珍重,互不相欠,互不相怨。主人公走自己的路,根本不存在背叛,更是一种觉醒,他不再欺骗自己、欺骗别人,别人也无可指责,其实指不指责对他而言已无所谓。这也许就是觉醒者应有的觉悟。

是觉醒,还是回归?

每一个人都能够觉醒,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回归。觉醒是自我的复苏,回归则是勇者的行径。

自有人始,每一个时期的环境决定了你的生存状态。试想,回到原始状态,你可能在茹毛饮血;回到战国时代,你可能在杀伐征战;回到唐宋时期,你可能在吟诗作赋……你自以为主宰着自己,可决定你的却是环境,这也许是人类的魔咒。

反思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天壤之别,差异万千。那么,放在历史长河中,何为对,又何为错呢?古时对,今日错,未来也许就无对错。

那样的话,尊崇自我,听从自我,真实自我,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哲理。所思所想所为,皆出自心灵深处,不伪饰、不矫揉、不造作,活灵活现,也算是畅快淋漓,不枉此生。

主人公自我觉醒,毅然尊从内心而为,世人多在一旁指手画脚、议论纷纷,甚至会打着“挽救迷途羔羊”的旗号,横加干涉。我想,这样的“卫道士”心里,更多的是怯懦者对勇者的嫉妒,沉沦者对出离者的记恨,可以同淤泥而不可见莲花。

这里的主人公,是以艺术的名义背叛和觉醒,以艺术的名义回归自我。对这本书的各方面评论,都是把艺术当成一种超然的事物,这样好像可以被世人接受,毕竟艺术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艺术家特立独行反而是可以接受的。但我却觉着,以高更为原型,只是借艺术之道示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那一个个觉醒出离者,为的也许是一朵花、一片云、一个梦、一滴水,万事万物皆可入心成“道”,循着它去,便是自在。

是回归,还是创造?

“月亮和六便士”,“月亮”代表着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如果说抛开“六便士”,直奔“理想”是一种觉醒回归,是勇者所为。那么,世上此类勇者虽然凤毛麟角,但成名的、无闻的总还是有一些,释迦牟尼离家正佛法、托尔斯泰84岁离家、李叔同出家皈依,等等(一时只想到这几个)。

我觉着,觉醒回归是一层境界。上面好像还有一层,书里也有一些点拨。最后说主人公:

“他已经达到了他梦想的境界。他的生活已经完满。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他既骄傲又轻蔑地摧毁了它。”

对,应该是创造,就是创造。当人回归自我以后,还可继续攀升为“神”。神,神超越人的本领是什么?创造。上帝、女娲、佛陀的大神通就是创造。主人公最后的一幅画,就是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中孕育诞生,描绘了混沌初开的景象,那时,他就是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这让我想起了尼采。尼采有两句惊世骇俗的名言:“上帝死了”“我是太阳”。懵懂时,总觉着他是疯子,当年上课老师就是这么说的,记得自己还哈哈大笑。现在想来,为自己无知脸红,更为老师和当年的教育体系而悲哀!“上帝死了”寓言科学发展下的宗教信仰坍塌,使上帝走下神坛、回到人间。“我是太阳”,寓言了“超人诞生”,人的创造即可成为“神”和“太阳”,构建价值体系、普照人间。(个人理解)

按照这个道理,释迦摩尼佛学、孔孟仁学、老庄道学、韩非法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以及西方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经济学等等,皆是体系价值的创造。而且,他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也是一种自我觉醒和自我回归(身体离家只是一种形式)之后的迸发喷涌。

所以,我觉得主人公已经成为“神”的存在,完成了创造之路,留下又毁灭了在人间的最后一幅作品。

你怎么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像沙滩上的石头,随便哪个满不在乎的过路人都能捡起来呢?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痛苦历程。

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傅惟慈翻译的版本,大家都说他译得好,看来我还得重读一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22:《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ee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