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要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常见问题是: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场景一:
孩子:我的生日宴会真没意思。(之前父母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
父母的回答有可能是这样的:说什么呢!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宴会了!
场景二:
孩子:我讨厌新来的老师!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她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父母可能会这样回应:这都是你的错啊,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老师是为了让你记住教训下次不要再迟到!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些回应,心里是什么感受?
当我们在难过或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便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会让人感受更差。如果有人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们内心的伤痛,让我们有机会说出困扰,我们一般会感觉没有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倾听孩子,与她产生共情,那么也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面对自己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的倾听。
孩子:爸爸,艾瑞克今天打我了!
爸爸一边看电视一边回答:我听着呢,接着说。
孩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
爸爸继续看电视: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
孩子:没有,你根本没在听。
爸爸: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
孩子:还是算了吧!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如果父母能全神贯注的倾听,场景将会大不同。
孩子:爸爸,艾瑞克今天打我了。
爸爸关掉电视,转过身来面对孩子。
孩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而且还使劲打的,他真讨厌!
爸爸双手托住下巴,听得更认真了。
孩子: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开始要和丹妮玩了,他从来不打人。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
孩子: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
孩子:(撅起小嘴,很不高兴)
妈妈:你怎么总是这样!不是第一次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孩子:别烦我了!(生气的离开)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嗯。
孩子: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噢。
孩子: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妈妈:是这样啊。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
3、说出他们的感受。
孩子: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别难过,宝贝。
(孩子继续哭)
爸爸:别哭了,不就是一只小海龟么。
孩子:哇!哇!(哭的更大声)
爸爸: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
孩子:我就要这个海龟!(趴到地上哭)
爸爸:你真是无理取闹!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如果父母能说出孩子的感受,也许情况大相径庭。
孩子: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哦,是吗?真没想到。
孩子:我还教他玩游戏。
爸爸: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孩子:我还每天给它喂食。
爸爸: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父母通常不愿意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因为担心这样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孩子:我要吃脆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你吃点早餐饼吧。
孩子:不!
妈妈:我告诉过你家里没有了!
孩子: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孩子:我要吃脆饼。
妈妈:真希望咱家能有。
孩子:我就要!
妈妈:听得出来你很想吃。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孩子: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那。。。。。。我就吃点早餐饼吧。
妈妈:好。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书中还有更多的案例和大量的练习,欢迎感兴趣的父母进入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