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1-15教育敏感性

2018-01-15教育敏感性

作者: 声音耳朵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13:29 被阅读0次

      今天,看到王荣生《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里钟启泉教授的讲座,里面提到了一个词“敏感性”。

      钟启泉教授认为,在我们中国,教育的敏感性,一直忽视。

        什么是教育的敏感性?

        资助贫困生时,把他们拉上台,在众目睽睽下把援助资金送到他们手上。这叫做不尊重敏感性。

        欧美国家,发放统一的文具给学生,然后回收,在文具这个细节上,都注意不让学生感受到贫富差距,这叫做有教育敏感性。

      钟教授把教育敏感性当作专业素养。

      其实,这种敏感性就是人文素养。

        看到过很多世界级的富豪说:我只是在帮社会保管财富。

      言下之意,他所拥有的那么多资产不属于他,而是属于社会,属于每一个人。这种观念不是每个富豪都认同,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源自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财富本当是属于自己。后一种观念比较符合主流。

      时常,会有一种感觉,受老师诸多关照的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感恩老师,因为他们可能认为好成绩是源自于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培养。而经常被批评、忽视的成绩差的孩子,反而会在毕业后,对老师很亲近,这或许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教育上的体现。

      其实,会有这样的不合常理的结果。也是教育的敏感性没有得到重视的结果。

        以上观点,前提就不合理。我们从教不是为了获得学生的感恩。从浅层次上来说,一般是为了生存,然后是发展。在做到能在社会上生存之后,我们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人生价值。

      学生会感恩,在说明学生的个人素养较高的同时也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的成果。而学生不会感恩,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教育的失败。

      很多感恩之心是因为没有注意教育的敏感性,而慢慢消磨。

      尊重教育的敏感性,保护的不仅是弱者。

      从小学开始评“三好学生”,人为的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有近几年的“美德少年”评比,从某件事开始,从人品上去评价一个人,其实也是人为的创设标准,评价“好坏”。这伤害的不止是学业一般的孩子,对学业成绩好,表现突出的孩子伤害更大。

      他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评比中,发现自己很优秀,评比竞争成为常态,竞争就是利己,一直在利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所谓的感恩之心吗?

        忘记从哪看来的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芬兰。有个小女孩成绩很好,但是她被孤立了。只要她拿了第一名,她就会哭,很难过啊,因为朋友不会觉得她厉害,而是觉得她很奇怪。这个结果当然也是一种人为的结果,但他起码把百分之八九十的普通人保护了。

        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乡村学校能有多少人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一本?这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是被折在升学考试上。那我们还运用这一套评价标准,保护了谁?

      给留守儿童打上标签,告诉他们,你们会有这种问题,那种问题,就是因为你是留守孩。给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打上标签,告诉他们,你行为偏差,要怪就怪你爸妈。这样打标签的意义何在?

      只要不随意打标签,应该就算是尊重了教育的敏感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1-15教育敏感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ir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