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将熟,此梦在所必有”。
读完《续黄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恐怕不是大家熟知的“黄粱美梦”一词的原文。果然,“续”字就是“续”的本意,《续黄粱》也是唐沈既济《枕中记》众多续本中的一个。
从唐朝到清朝,几百年的时间,读书人一直在做各种黄粱梦。可如今的你我又何尝没有这种梦呢?出将入相,财富自由,不过是古今形式的不同。有权有钱有闲,随心所欲,无尽享乐,这样的生活怕是不会有人拒绝吧。
路遥说,你读了一点书,就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烦恼。
可是,读书人多如星河,名将名相屈指可数,自命不凡者多,识人知己者寥寥无几。赚一个亿是王健林的小目标,却是打工人一辈子不可企及的黄粱梦。
可古人又说,“虽不能至,心乡往之”。艰苦奋斗是人类恒久的美好品质,可美梦不能太过,要适可而止。于是有了各种黄粱梦的延伸版。
唐朝的穷书生在梦中体验过了“与高门大族联姻,进士及第,青云直上,出将入相,受封国公,子孙满堂,年逾八旬,寿终正寝”如此种种人生极致享受之后,发出如此喟叹:“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体验过了就看淡了,专注于经营眼前殷实的生活。
而到了清朝,美好的梦中体验已经不足以劝退读书人了,只有同时体会尽阴曹地府的残酷手段,唤起畏惧之心,才能劝人淡泊出世。
不过,《续黄粱》拔高了文章的立意——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续黄粱》中,宰相的权利成了报恩、报仇的工具,成了抢回白月光的利器,成了歌舞享乐的温床,成了物质享受、精神享受最大化的工具。而这些,在曾举人眼里却是高中之后的理所应当。所以,聊斋先生要让他“上刀山、下油锅、灌铁水、托生女子受尽折磨凌辱而死”。这里不得不提聊斋先生描写地府刑罚的细致入微,描写得越细致,越能体现人们对贪官的痛恨,越能帮大家出气。
然而,故事的结尾是我不喜欢的——“台阁之想,由此淡焉。入山不知所终。”高中举人却终入云山,于国家是浪费人才,于亲友是不负责任,于个人是矫枉过正。唐朝的穷秀才卢生醒悟后专心务农守家,清朝的曾举人醒悟后应当恪尽职守为国为民才对,有朝一日做了宰相,鞠躬尽瘁而不是骄奢弄权,未尝不会有理想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