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读书与其他兴趣爱好一样,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人也就不喜欢,不存在读书就高人一等的说法。并不是我怕得罪人而选择折中说法,只是打心底里觉得兴趣爱好是多元的,凑一堆见不得是好事儿。比方说,如此多的人觉得能挣钱就是能人,以金钱作为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众人扎堆挣钱,看得出大家都有点焦虑。
还是说回对读书的看法。
读书,是一场精神的旅行。有的人喜欢名著小说,有的喜欢推理悬疑,也有人独爱国学经典,只要选择了一本书,自己就会一起在书中旅游。这像极了我们平时旅行,有人爱崇山峻岭,有人喜欢江河湖海,有人热爱城市风貌。出发前,选定好地点,购好车票,随即踏上旅途。旅途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之前经历过的,也有第一次遇到的。那些特别美好的瞬间,忍不住想要拿出相机或者手机摄影留恋。读书的时候,遇着很不错的场景或者片段,也会忍不住做笔记,日后拿出来再读。
旅途中遇着的事情,会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成为谈资,可是别人不问及也就不会说,因为我旅行的目的不在于炫耀,只是要成为我的经历而已。别人不问我看过些什么书籍,我一般不会说。对方要是不喜欢读书,自己讲这一大串,只会招来尴尬;对方要是喜欢看书,可口味呢,又不一定相同。真正的读书讨论,很难开展起来,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书笔记当然必不可少,把所想的写出来,是化理论为生产力,获益颇多。所谓但当涉猎,只是适合刚开始看书的时候,越往后面,越会倾向于自己喜欢的作品,会有选择的看。
也许会有人问: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可是读书有什么用处呢?作为一个普通人,看书难道不是浪费无谓的时间吗?
这个问题比较宽泛,即使列一个“读书的优缺点”清单,也很难讲清楚。读书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我难以概括,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有这个爱好的人来说,绝对不是在浪费时间。说说我自己的体会吧。
上大学前,我没那么喜欢读书这项活动。一是没有时间,课余的时间都用来做试卷了;二是,真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书籍,父母给的钱都是吃饭钱,小县城又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对于未来没什么概念,虽然现在也一样,可是现在慢慢地找到了自己,仍然生活在人潮,可自己不至于太过迷茫不知所措。上大学后,零花钱多了,总能挤出钱买书,而且图书馆的资源也很丰富,有段时间上课都在看书,当然这并不好,只是情不自禁,没办法。
前前后后,看过一些书,对我个人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孙少平的经历,总会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生活,以至于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感动到快要落泪。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有七个同龄的孩子,一期上下学,彼此关系很好。后来上初中了,有人因为实在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便中途退出。上高中的时候,就剩两位,还有一个也中途退出,我就是剩下的那一位,后来也上大学了。上学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我周围的环境却是随时都可以中断,大家觉得无所谓。初中的时候,住过二十四个人的宿舍,也吃了三年的咸菜。我们那时候,是自己从家里带一周的大米和咸菜,用铁饭盒蒸米饭吃,就着咸菜吃,营养问题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能吃饱就好。但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要往外面走,越要多读书。现在已经工作的我,想起那些日子,真是暗自庆幸自己的坚持,没有像我的儿时伙伴们中途退出。
孙少平并不是现在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他做了孙少平要尽力所做的一切。因此,《平凡的世界》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本书那么简单。我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他的生活,看到了他的追求的坚持,想起了自己的过往,并以此激励自己。
现在工作比较繁忙,生活里的琐事也是一大堆,但我一直在坚持看书这个习惯。读一些书,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对生活的、对人生的、对理想的。
这世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事情,大家都按套路出牌。我们要做自己的诗人,把日子过的有趣,哪怕是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好。
这是王小波说的话,但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所以在这里借鉴了。读书,就是把日子变得有趣的途径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