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无意间在小红书刷到演员张静初的个人号,随便翻翻,是她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记录,其中有两篇演讲的笔记是关于幸福的,反复看了两遍,颇受触动。演讲的主题就是“幸福是一种选择”。
演讲的主人公是张静初自己101岁高龄的奶奶。演讲的开始,说到奶奶一次取钱的经历:90多岁高龄的奶奶在整理自己的存折时发现一张存折还有1000多块钱没有取出,去银行取钱的时候,柜员看奶奶年纪大了,把之前收进来的一张假币给了奶奶,可奶奶却认出了假币 ,很平静的让柜员换一张,旁边的柜员很好心的问是怎么回事,奶奶只是简单的说了句:”年纪大了,喜欢新钱,想换张新的。”
奶奶并没有当场揭露柜员的行为,然后悄悄的和柜员说:以后别这么干了。奶奶这番操作,既保住了柜员的面子,也捍卫了自己的权益,达到了双赢的结果。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暴跳如雷,就像张静初自己所说:在做事和做人之间,她通常会选择做事。她把奶奶的这种宽容称为水一样的智慧,任何时候都会寻求最优解,而不是你赢我输。
如果一个人脸上常常挂着笑容,那么她一定是幸福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哭哭啼啼,那么她一定是不幸的。张静初印象里的奶奶总是挂着笑容的,也许早年的苦难已经让奶奶哭干了眼泪,奶奶中年丧偶,那时张静初的妈妈只有10岁,他们是邻居,经常早起听到奶奶的哭声,断断续续哭了一个月才停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68939/c5ba9ce7160eb416.jpg)
张静初的父亲做为长子,和母亲一起拉扯大了弟弟妹妹,在奶奶心中的地位自然要高一些。不幸的是,2008年身患癌症,家人为了奶奶的身体,一直瞒到父亲去世,当奶奶得知噩耗的时候,自己独自待了一整天,当家人担心不已的时候,奶奶走了出来,一切如常。
《幸福的方法》中提到幸福的四象限,分别是:
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的享乐型。比如吸毒的人,为了满足即时的快感,以生命为赌注,沉迷于精神鸦片的人也是如此,虽不致命,但也没了未来。
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幸福的无助型。这种人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也成为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借口。没钱,没资源,没能力,没关系仿佛是他们一辈子无法揭下来的标签,也是《终生成长》这本书里所说的固定型思维。有这样思维习惯的人注定一辈子不会幸福。
现在不幸福,未来会幸福。这是一种奔波忙碌型幸福,也是大多数人的状态。他们不囿于现状,企图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幸福。常听人说:等孩子上了大学就好了,可事实是上完大学,又要发愁工作,工作之后又要结婚,幸福似乎一直近在咫尺却又求而不得。可惜是奔波忙碌型的人也得不到幸福,没有一个外界的目标可以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幸福。
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这是一种感知型幸福,是对生活中点滴幸福的觉知。幸福与否完全取自于内心,张静初的奶奶茶水泡饭也可,鸡腿鸡翅也行,活在当下,怎样都很好,点滴都是幸福。可以感知幸福的人,早晨的一缕阳光,午后的树影斑驳,傍晚的落日余晖,都可以让他们感觉到幸福。活着本身就是幸福。
幸福谁也想得到,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获得幸福,大多数人所谓的幸福常常在别人那里,常常在别人的嘴里和眼里。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让别人觉得我们幸福,而做为回报,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别人的羡慕与嫉妒的眼神。可别人仰望的幸福就好像海水,终究越饮越渴。
幸福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个人的事,与外界无关,我们无法控制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内心。任何时候任何境遇,我们都有选择幸福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可以让我们穿越人生中的一切不确定性。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可以很坦然的对自己说:我的一生是幸福的,因为我选择了幸福。
网友评论